生命歷程大多循著一定的發展曲線:緩慢起步、蹣跚學步、邁向高峰、盛極而衰。個人、企業、到國家,都甚少有例外。
但為什麼,有的個人和企業卻能有如不死鳥,一再創造高峰?
管理哲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經典名著《覺醒的年代》提到,持續成長的祕方,就是在第一條曲線結束之前,另起一條新線。
第二條曲線的正確起點在點A,在那點上有足夠的時間、資源與活力,因而可以在第一條曲線開始一路下降之前,讓新曲線及時超越其最初的摸索掙扎階段。
然而在A點時,一般人總以為,若非確知此刻變革最為有利,否則不宜貿然改變眼前運作良好的做法。所以大部分的狀況時,無論是個人或組織,往往要到等大禍臨頭,才會真正拿出魄力變革。
然而,若已經走到B點,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將自己拉拔到第二條曲線。對組織而言,裁員通常發生在B點。走到這一點時,先前在頂峰時所擁有的資源已難再運用,信譽也難以恢復。
因此,有先見之明的人,在未到達B點之前就開始著手變革,引進新的領導階層。只有藉助新人的信譽與不同的理念,方足以將公司拉拔至第二條曲線。
不過,即使走上第二條曲線,問題還沒完全解決。無論第二條曲線代表的是新產品、新SOP或新策略,都與舊的顯著不同,用的人也必須不同。
第二條曲線的領導者,不應該是領導第一曲線的那批人。原因之一,原來的領導人仍須負責使第一曲線盡量延長,以支援第二曲線度過其最初階段;原因之二,要他們在第一曲線仍運作良好之際將其割捨,即使理智上知道必須另起新曲線,情感上仍劇烈掙扎,因此必須要有另一批人重起爐灶。
一段時間內,新人事必須與舊者並存,直到二曲線穩定發展,而第一曲線開始一路下滑時,才結束這段共存期。
因此,頂峰下方的斜線帶是一段大混亂期。兩路人馬、兩組觀念在此交鋒,爭奪未來主導權。第一曲線的領導者無論再睿智,當他們的曲線開始步上末路之際,仍不免憂慮自己的未來,此時更需要過人的遠見與胸襟。
這些道理,也適用於個人生涯與人際關係。
要過美好的退休生活,可能必需在第一條曲線走下坡前,及時開始第二條曲線。隨著年紀漸長,生活處事的優先順序會產生變化,工作、同事的重要遞減,花在家人、朋友和興趣上的時間會增加。
對個人來說,頂峰下的斜線帶也是困難期,同一時間要奮力保有過往最好的部分,又要同時試驗新事物。而更多人擔心的是,在發現第二條曲線之前,第一條已經往下衝。
因此,多數人都會問一個問題:「如何知道自己目前在第一條曲線的哪一個位置?」
答案是,評估組織或自己現在的位置,畫出第一條曲線,並在自認目前所在位置處畫個記號。每個人在曲線標示的位置,幾乎都比想像的更前面些,也就是說,比較靠近B點。
其實,我們通常只有在回頭看時,才有辦法確認自己究竟在哪個位置,看別人在曲線上的位置,也比看自己的清楚。因此必須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捷徑可循。
所以,我們必須經常假定自己已趨近第一條曲線的頂峰A點,因而開始準備進入第二曲線。
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曾研究208家公司18年間的發展,其中只有三家公司,連續18年都成績輝煌。可見,老路不可能永遠走得通,兩、三年內一定要找到新方向。即使最後證實是錯的也無妨,因為現在僅是完成第二條曲線的試探階段。
第二曲線可能是什麼呢?思考的方向是:「如果我不生活在這裡,或從事目前的工作,如果有機會重新來過,我會從事什麼工作?會住哪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第二曲線不該跟第一曲線一樣,否則就只是第一曲線的延長了。兩條曲線應該截然不同,但這對年紀愈大的人愈難。對組織而言,比較好的做法是把曲線思考交給下一代。他們更可能看輕第一條曲線的前進方向,以及第二條曲線的面貌。
年長者的責任,是容許年輕一輩採取不同作法,然後在新的曲線建立後,放手讓年輕人發揮;同事讓建立第一曲線的英雄們,在組織外找到另一片天空。
社會也是如此,由繼承社會的下一代思考第二曲線,最順理成章。不過,長一輩的允許和鼓勵也很重要。在曲線交叉路口,今天與過去的組織已經完全不同,「階級」「忠誠」「責任」之類的詞彙,已不再擁有過去的分量;而「自由」「選擇」與「權利」的意涵,也變得更複雜。
假如我們沿著目前的道路不斷前進,將錯過通往未來的路。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索,找出第二條曲線,同時讓第一條曲線發展下去,做到這些,便能在現在與未來之間取得平衡。
(查爾斯.韓第《覺醒的年代》不朽經典紀念版,由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