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才明主棄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3-09-15

瀏覽數 24,100+

不才明主棄
 

本文出自 1993 / 10月號雜誌 第088期遠見雜誌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早年初讀此詩,覺得溫柔敦厚而又清風明月的詩人,怎麼會寫出這種怨天尤人、低三下四的句子?何況還是「山林派」詩人孟浩然?

等到年歲漸長,略識世事,就稍能揣摩到詩人的用心。所謂「不才」,其實是「有才」,是謙虛中的自我肯定;所謂「明主」,其實意指「昏君」,像我這麼有才幹的人物都不用,不昏則何?儘管詩人心裡這樣想,可是自紙黑字都不能這麼寫,因為稱頌「明主」,或有見用之日,若膽敢直書「昏君」,則必然一棄到底了。

詩人對謀個一官半職尚且如此熱中,何況一般人?何況一般人中從事政治活動的人?以這個觀點來對照國民黨十四全大會中的種種,自然覺得「相映成趣」。

爭位子,不爭民主

少數派平日對當政者最嚴厲而有力的批評是「專斷」,是「強人復辟」,是不循「民主方式」做事。十四全之前,當政者在中常會裡說要設副主席,大家都知道意在安撫少數派。設副主席,要修改黨章,要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怎能由一個人說了算?這是專斷、強人、不民主嘛!但是有人一聽說將要「權力分配」了,於是歡欣鼓舞,奔走相告,那裡還管什麼專斷不專斷,民主不民主!

後來聽說「腦筋急轉彎」要歷史重演,那邊有人連署不設副主席,這邊則祭出自「誠信問題」。案子提到全會,代表們投票表決不設副主席,這是符合「民主方式」的,但是台下「山雨欲來風滿樓」,明天選主席,大家走著瞧罷!於是當政者從幕後走到台前,說還是要設,三言兩語就把黨的「最高權力機構」的決議推翻了。天下「專斷」和「不民主」的事何過於此?對平常想發揮制衡功能的人,這實在是大好機會,可是台下聽到的都是一片「英明果斷」、「化解危機」之歌頌聲。嗚呼!無以名之,只好說是「不才明主棄」情結。

國民黨平日倡導廉能政府。要肅貪,每屆選舉都由提名人發動反賄選,可是開十四全,從黨代表。中央委員,到中常委的投票,無不「賄聲賄影」,連黨的「最高檢察長」都掀出一些底牌。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平常擁護黨、服從領袖的人,在十四全居然沒有分到位子,也立即「畫清界限」,以後要各行其事了。

凡此種種,一言以蔽之,都是因為想做官。

想做官要明講,不可吞吞吐吐、扭扭捏捏。當今政壇上流行「不忮不求」,人人出口成章,這恐怕對當事人不利。

知識分子,言行不一

孟浩然與王維是好朋友,有一天王維廷孟浩然入內署、忽報玄宗到了,王急將孟藏於床下,大概後來想「坦白從寬」,將實情向玄宗報告了,玄宗很高興,說久聞其人。請出來見見。孟浩然就背他的詩給玄宗聽。背到「歲暮歸終南山」這一首,當聽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時,玄宗不悅:「卿未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吾?」如果記得沒錯,孟浩然好像終身未仕,果然是「不才明主棄」了。

把一千三百年前的詩人置於今天的政治現實裡,也許是比擬不倫,引喻失義。可是今天懷想講人的千古遺恨,不禁感嘆中國知識分子的言行不一:口裡是登斯民於任席之上,心裡恐怕是登自已於府院之間。權力本是實現政治抱負的必要條件,但是兩岸的中國何時才塑造出取得權力的合理規則,使中國人能享受真正的現代化民主;知識分子何時才能不再那麼醉心政治,學而優也不仕,也可循政治以外的途徑發展並貢獻自己的才智?

正是: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