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商店社會學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3-09-15

瀏覽數 20,150+

便利商店社會學
 

本文出自 1993 / 10月號雜誌 第088期遠見雜誌

想一想,如果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守候在通衛大道和街口「三角窗」的便利商店,忽然集體公休一天,你的生活會起什麼變化?

「放學後,找不到地方看漫畫!」一手拿重量杯可樂,一手拿少年快報的小男生不假思素道。

「約會時若到得太早,可沒地方吹冷氣、翻雜誌了,」正在蜜餞架流連的年輕女孩笑著說。

「少收集好幾張發票!」這是統一發票「對獎癡」的直覺反應。

習慣「開夜車」的計程車司機則擔心,三更半夜跑累了,「要找東西吃就麻煩了。」

不知不覺,便利商店已經成為現代台灣人生活鎖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明亮、潔淨,小小二、三十坪空間內,整齊陳列二千多種商品的便利商店,由台北到屏東,占領每個城市、鄉鎮最醒目的街角。

根據統計,今年初連鎖性便利商店的總數衝破兩千家。最早扎根的統一超商7-eleven,全省布點逼近八百家;包括全家、OK、福客多、萊爾富……等十餘個連鎖系統,也迅速分裂衍生。「個體戶」型態經營的便利商店,更成長至二千多家。

零售革命 

驚人的消費群隨之而來。

以每家門市平均一天一千人的來客數,「四千家便利商店表示天天有四百萬人次進出,」「流通世界」雜誌社社長黃憲彥估算。

從民國七0年代初,統一超商大刀闊斧展開種種「零售革命」舉動;將門市從社區拉到辦公商圈、首創二十四小時營業制、消費鎖定學生、上班族……;終於拓荒成功,讓便利商店走入大眾生活。

近幾年,便利商店迅速蓬勃,正可觀照出台灣整體大環境成熟所帶動大眾價值觀、人口結構、生活節奏的改變。

流通業行銷顧問李孟熹指出,按照國外發展經驗,當國民所得到達六千美元,民眾的生活需求自然促使便利商店業應運而生。五年前,台灣的GNP到達標準,全家、OK……也紛冒出頭。

所得增加讓大眾愈來愈捨得花錢買便利。一位業者觀察,這兩年再也聽不見顧客抱怨:「東西怎麼這麼貴!」

如同作家詹宏志在「城市人」書中指出,商品的進與出,代表「生活方式的新生和死亡」。

總家數約一百三十餘家的全家總經理潘進丁指出,高度工業化使國內女性就業人口增加、年輕雙薪家庭成趨勢;這批沒時間常上大市場採購的年輕人給予便利商店很大生存空間。「全家的微波速食品每年成長一0%,熱食自助區的成長率高達三0%,」他舉證。

隨著時間被壓縮、切割到極限,現代人愈來愈缺乏等候的耐心。統一超商行銷部課長蔡篤昌就發現,「即食、即飲、即用、即看」的商品必然成為消費主流,他舉例:立刻就能入口的大燒包,賣得比微波冷凍包好;單罐飲料比寶特瓶暢銷;「即用」性質的保險套,銷售量快速成長;而較具時效性的周刊則明顯較月刊受歡迎。

當三、五步一家的便利商店成為城市固定風景,昔時阿公、阿媽看店,門口擺幾張板凳供鄰里「開講」的小雜貨舖日漸寥落。「柑仔店」淳厚的人情氣味,早已被「歡迎光臨」的吆喝聲和一陣陣熱狗、咖啡香味取代。

安全的慰藉 

表面上看,消費者和便利商店的關係似乎是「東西拿了就走」的冷漠、疏離,不復「雜貨舖」時代的熱絡。然而,仔細探究,便利商店對現代人的意義,絕非止於提供「便利」,它同時扮演多重社會角色。

【遠見 x 未來兒童雙刊共讀】週年限時優惠,不只加送一期,還送《未來兒童》知識庫權限!

由於便利商店氣氛輕鬆、隨處可見,既是公共空間又享有不受干擾的自由,許多人把它當成暫時的「生活避難所」及「反壓力中心」。

在這個冰冷的水泥大叢林裡,便利商店熟悉的招牌、商品陳列,甚至店員的招呼,帶給許多人精神上的安全慰藉。

「職棒雜誌」主編曾文誠,常跟著職棒球賽南北奔波,他選擇旅館的主要標準是:附近是否有便利商店,「很難解釋為什麼,就是比較安心。」

近日超商搶案接二連三發生,卻令它的安全形象大打折扣;青少年在便利商店的打工問題連帶引起關注。

由於每年總吸引五、六千個青少年加入這個行業,它已成為塑造年輕一代工作價值觀的重要關口。

到超商打工對從小被呵護慣的孩子是很大的磨練。結賬、補貨、清潔店面……,工讀生一進門市幾乎無片刻喘息。「從工讀生拿拖把的態度、姿勢,我立刻可以判斷他們能待多久?」在蘆洲開店的相慶武笑說,凡是面帶不豫者,必然吃不了苦,很快遞辭呈。 

他們在去留之間頗見「瀟灑」。OK便利商店總經理張宏豪指出,這個行業的年流動率高達二00%以上,「小孩子留不住,他們喜歡「就業遊行」,一站換一站。」

流行放送站 

透過門市海報、懸掛吊牌、DM,甚至自印發票……,便利商店織成一張綿密資訊網,不斷帶動流行風潮,塑造大眾生活型貌。據點愈多的連鎖體系,資訊網隨之延申。

根據統計,每四個進便利商店的消費者,有三個年齡層在三十五歲以下。因此,現在流行什麼,到便利商店去找準沒錯。

著眼於年輕人勇於嘗試新事物,新上市的商品無不卯足勁企圖攻占超商貨架,每個月總出現三十到七十種新上架的產品,汰舊換新的速度驚人。

扮演「流行放送站」外,大型連鎖性便利商店更挾其龐大通路系統和廣告預算,屢屢創造新時尚。

今年二月西洋情人節前夕,統一企業自荷蘭進口十五萬朵象徵「永恆的愛」的紫色鬱金香,連夜配送到全省統一超商、統一麵包等一千四百多個連鎖門市。一天之內,售出十三萬朵,既扭轉情人節最適合送玫瑰傳情意的傳統認知,更具體展現帶領流行的威力。

從傳播角度著眼,每個直接面對面接觸消費者的零售通路都是一個媒體,而且是能立即和受眾雙向進行交流的媒介。

每逢選舉熱潮,便利商店順理成章成為候選人渴求的宣傳通路。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即飽嘗政治人物「關說」之苦。

「這種情形很難擺平,」他搖搖頭表示,曾有人要求在門市張貼競選海報,或請售貨員協助把文宣品放入購物袋。他拒絕前述建議,但允許局部開放櫃怡,讓有意的候選人放置文宣品,任由顧客自取。

「即使如此,仍有顧客質疑我們是否支持某些特定對象,氣憤地砸破玻璃門!」他表示,這項「開放政策」以後下不為例。

商品看生活 

除了發揮媒體功能,在有心人眼中,便利商店更是解讀生活趨勢、提供未來訊息的有趣空間。

行銷專家詹炳發舉例,運動飲料初問市時,許多人認為那只是夏季性流行商品,壽命不長,但當年冬天,他發現舒跑所占空間不減反增,立刻斷言消費者已把它當成一般性飲料,前景看好。

近兩年,詹炳發注意到,各連鎖系統便利商店的早餐bar不斷擴展空間。他的解讀是:由於電視收播時間一再延長,第四台普及,現代人愈睡愈晚,隔晨自然賴床;加上交通惡化,花在交通的時間跟著拖長。兩項因素相乘,上班族不可能從容享受早餐,只好到辦公室附近的便利商店匆忙裹腹。

很有趣,是不是,或許你從未想過,小小一間店,竟隱藏如此多待發掘的社會心情。以後上便利商店,何不多停停、多看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便利商店社會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