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在地設計聯手出擊,激發創意設計
今年一月,設計之都完成國際提案公開徵選(Open Call),來自全世界19個國家的49件設計計畫,挑選出6件國際設計合作提案,針對環保議題、長期照護、食物設計與公民運動等議題,與臺灣在地的團隊合作,提出設計解決方案。
設計補助徵選,實現城市多元設計的理想
除了邀請國際團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展現臺北城市的設計能量,如何回應這座城市所面對的挑戰,及用多元的設計改變臺北的現況 ? 也因此,在公佈國際公開徵件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推出設計補助計畫,讓民間的企業與設計創意團隊,能夠一同參與臺北市的改變。設計補助徵件即日起迄2016年3月31日截止,別錯過了參與世界設計之都的大好機會。
這幾個月以來,設計之都做了一個創新的嘗試,就是對國際公開徵求改變城市的設計,除了設計獎項與競圖之外,這是臺灣難得一見的政策創新。推動Open WDC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突顯一個愈開放、愈創新的設計時代已經來臨了,也展現了開放政府與公民參與的臺北精神。
國際設計師羅申駿操刀設計之都主視覺,看見臺北不斷提升的動力
如何透過參與帶來改變,也是設計之都主視覺想傳達的核心精申,由設計師羅申駿操刀的WDC主視覺,將在二月正式與大家分享設計背後的故事。說明如何透過圖像來傳達設計精神,從市民參與到網絡串連,再到全面的設計進程,由點線面串起這座城市的改變。眼尖的市民是否已經發現,在市府大樓及捷運站都能見「臺北在設計.臺北在設計」的形象廣告,接下來將與設計界分享背後的創作故事。
從國際書展走進街角、市場的常民設計,貼近市民的生活設計
世界設計之都也將參與臺北國際書展的展覽,以「翻開書頁,在國際書展閱讀臺北設計」為策展概念,在2月16日至2月21日於臺北世貿中心與大家會面。設計與書本,一直擁有緊密的關係,除了書本、書封與裝幀都可以是設計外,透過閱讀行為也可創造更開闊的設計視野。臺北擁有華文世界裡最豐沛自由的出版能量,期望透過這股創造的動力,讓臺灣設計做為思考領導者的角色躍上國際舞台。
除了展覽之外,如何深入市民生活的場域進行設計改變,也是世界設計之都努力的方向。設計之都於一月起在大直市場展開「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小招牌製造所」商店招牌改造計畫,邀請設計師聶永真、馮宇、林韋達進行設計師跨行體驗,將對九面市場招牌創造新妝的想像設計。最大的意義,在於說明設計不會侷限在展場,也可以在菜市場,設計不只是冰冷的產品,而是在於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傳達市場裡的人情溫度與常民記憶。菜市場裡也有設計師!
民間設計支持響應,看見臺灣設計活力
世界設計之都計畫,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城市設計改變運動,因此,企業、民間團體響應支持世界設計之都計畫,是最能展現臺灣公民社會的元素之一,從博物館到社區與菜市場,都可以看見這股設計能量持續的開展。
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及水越設計響應的「市場小學」計畫,透過設計改造具有八十年歷史的萬華東三水市場,讓三代經營的頭家們與設計師合作改造,並辦理市場小學堂活動,讓市場變成設計與生活體驗的教學場域,讓小朋友走進傳統市場,臺北才有機會創造更多百年經營的市場老店,這才是設計菜市場的意義,達成新舊融合與文化傳承的目的。
另一個令人讚賞的民間企業夥伴是台灣電力公司,以「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作為主題的公共藝術計畫,台灣電力公司突破民間對企業品牌的刻板印象,結合文化藝術支持設計創新的發生。推動開放台電大樓使用空間供藝術展演使用,包含設置大樓周邊的公共藝術及開放演講廳做為藝文團體的表演場所,並規劃在社區辦理100場藝文活動。期待台灣電力公司與世界設計之都的策略合作,在未來不僅能持續推動以設計點亮臺北,甚至能將企業力量傳遞到臺灣各個角落。
臺北當代藝術館響應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計畫中,運用社會設計改變城市的宜居風貌,推出【跨‧社‧會-設計+ X 藝術+】展覽,展覽日期從1月23日至3月6日,以CROSS"跨"為主題,邀請設計師跨越領域、跨越社群及跨出工作室,走入社會進行設計的社會實踐。
開放世界設計之都,全民參與的城市改變運動
以"開放世界設計之都"的概念,為2016的新年作註解,Open WDC也呼應了臺北申辦世界設計之都提出的「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精神,不只表達臺北的多元文化歷史與充沛的人文藝術創作能量。同時,反映出臺灣設計需要朝向另一個新時代的觀點邁進,開放設計思維的邊界,與環境、生活、都市與健康等議題,跨越領域、全面對話,才能夠讓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變成一場全民參與的城市改變運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