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是個守法的好國民,堅拒非法有線電視第四台多年,但你都不能忽視,有線電視已然展現的「無限影響」。
七月某日下午,二十餘名青少女頂著艷陽鵲立在西華飯店門口,癡等日本明星吉田榮作露面。「我常看衛視日本連續劇,他是我的偶像!」十七歲的周育琪落落大方地說。整整五天,她從早上八點半開始追逐吉田行蹤,晚上十一點才回家。
今年溫布頓網球決賽那幾日,任職於工研院的崔宗耀顯得坐立難安,因為家中第四台忽然中斷,眼看就要錯失精采球賽,急得頻打電話找業者追問究竟。
由於第四台播放成人影片,楊梅鎮部分社區家長最近主動散發傳單「消毒」,呼籲父母當心在暑假習慣看電視消磨時間的孩子,被色情影片污染心靈。
收視人口成長驚人
有線電視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在,不但在個人生活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影響公共事務。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翻開報紙,每一版都可能出現有線電視的新聞。例如,政治版提到「從基隆到屏東,國民黨「博新」搶攻有線電視市場」;經濟版報導上半年錄放影機銷量慘跌,主因是「第四台功能節節高」;翻到繽紛娛樂版,頭條新聞赫然是「美國最大有線體育網ESPN在台完成授權」。
這分令人難以遁逃的影響力,建立在其龐大的收視基礎之上。
雖然直到七月初,「有線電視法」才搶搭立法院上會期末班車,勉強三讀;但根據多位業者保守估計,目前國內五百多萬電視收視戶中,約有二百萬左右家庭接收得到三台之外的節目,「平均每月持續增加三萬新訂戶,」經營頻道的「友聯全線」副總經理游守義表示。
國際性的香港商模範市調公司(Franks Small & Association)所做的調查,同時呼應業者說法。數據顯示,去年六月到今年一月,衛視的可收視普及率從二成五遽增為四成一,成長速度驚人。
於是,透過共同天線或第四台,近千萬台灣觀眾手按遙控器,如同扭開資訊水龍頭,包括各個衛星在內的五、六十個頻道隨時汨汨流洩而出。
觀眾視野大開,聯廣公司年初發布的數字指出,三台去年平均收視率,已滑落到六年來最低點。
「甚至在八點檔,亞衛中文台的收視率達到三台平均的一半,九點到十點,中文台的觀眾人數大幅躍升,比三台平均多一倍,」任職衛視期間,決定用日本偶像劇場和三台做市場區隔的和信集團協理范進益說。
垂直規畫節目
他分析節目型態採取垂直規畫,是有線電視的最大優勢。
由於新聞、體育、綜藝……等不同類型節目各有全天候頻道,觀眾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決定何時看何種節目;反觀三台,節目大都呈水平分布,同一時段由同類型節目相互廝殺,因此,觀眾在八點檔絕對看不到新聞,只能被動配合三台安排。
然而,從寥寥三個選擇到令人眼花撩亂的數十個頻道,觀眾好比長期吃不飽的窮光蛋,乍然新富,面對餐桌上天天擺滿的大魚大肉,禁不住拚命進補。
這陣子為收看英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天天盯著電視六個鐘頭的花旗銀行副總裁陳聖德,正打算換台大螢幕、高畫質的電視。他說:「以前電視只是聊備一格,很少使用;現在卻幾乎隨時打開,都找得到喜歡的節目。」
開業撌阬摰v每早一進診所,隨即開電視,鎖定想看的頻道。當有患者時,他會趁病人漱口的空檔,趕緊轉頭瞄兩眼。「偶而患者也會躺在診療椅上一起看,」他邊盯著正播至精采情節的恐怖片邊說。
國內有線電視系統最早是由改善收視不良的共同天線逐步發展,已存在二十六年歷史,真正蓬勃則集中於近五年。
三十五歲,衣著考究的「北桃園有線電視網」總經理賴德陽回憶,六年前他初踏入此行,全省第四台訂戶停滯在三、四十萬戶,市場拓展不開下,他只好「一邊賣鑽石冰一邊做第四台。」
民國七十七、七十八年,股票、大家樂旋風颱遍全台,第四台能提供最新股市行情,又能立即播出大家樂開獎號碼,頓成新寵。賴德陽形容當年空前盛況是「每天裝機裝得大家笑謎謎。」
許多中、小學畢業,原本賣相關器材的水電行老闆、伙計,紛紛改行經營有線電視系統;也有錄影帶業者,甚至大家樂組頭轉向這個「新興傳播事業」。
股市趨疲後,有線電視訂戶得以第二波大幅成長,則拜日本NHK衛星鎖碼、以及衛星頻道不斷增加之賜。「衛星與有線電視雜誌」社長施弘敏解釋,一般家庭不可能無限制地加裝大盤子(耳朵)接收衛星頻道,因此大多選擇接第四台或共同天線,最簡單也最省錢。
不少人預測,由於「有線電視法」的通過,現存業者合法有望,將打動許多原本心存疑慮的消費者;今、明兩年,極可能進入有線電視的第三波黃金成長期。
和世界同步
在這個有線電視轉型的關鍵時刻,值得關切的是,「傳播巨人」多年來餵養給台灣觀眾的,究竟營養食品多,還是大部分為垃圾食物,它如何衝擊一般人的生活、社會和文化,未來可能的走向又如何?
對長期身處封閉環境的台機觀眾而言,包括美國CNN、英國BBC、大陸中央台、日本NHK兩台、香港亞衛五台……等琳瑯滿目的衛星頻道堂皇進入客廳,等於許多扇世界窗口同時開啟。
一位媒體工作者回憶,七年前她拿到學位自美返台時,彷彿和全世界脫節,既不習慣又不安心;四年前回國定居後,都發現,國內資訊流通的速度已和世界同步,「台灣成為比較可以居住的環境,」她說。
曾負責行銷亞衛節目的范進益認為,跨國際的衛星頻道絕對有助於不同區域民眾間相互瞭解,進而在生活型態、服裝、觀念上融合。
他舉例,亞衛中文台製播的「邱彰說法」,每集邀請來賓尖銳詰辯台灣的熱門話題,如「死刑該不該廢除?」、「離婚後,孩子歸誰?」這種開放的討論方式頗引起大陸觀眾的好奇,許多人曾當面詢問邱彰:「原來你們那邊可以這樣談問題的?」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則是,亞衛和NHK兩個體育頻道深受國內體育迷歡迎,歐美常見的「體育寡婦」,在台灣也愈來愈多。
典型的「體育寡婦」如同電影「油炸綠蕃茄」中凱西貝茲飾演的幽怨婦女,老公一下班就死守電視前,隨著球賽嘶吼吶喊,即使她使出渾身解數,丈夫仍然視若無睹。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曾遭太太抗議過的作家謝材俊說,但他自認看得不算太過分,主要興趣是NBA籃球,外加一點點棒球、一點點網球、一點點拳擊,「很多朋友花的時間比我更多!」
雖然衛星使台灣民眾享有置身「地球村」之便,同時使台灣成為不折不扣的「傳播殖民地」。當香港、大陸、英、美等地的文化資訊二十四小時源源不斷進入時,台灣的訊息始終只能靠亞衛中文台一天二、三小時的娛樂節目傳送到東南亞其他華人世界。
地攤文化
明年情況或許稍有不同,國民黨出資經營的「博新」已租得「亞太一號」衛星的四個轉頻器,新衛星明年中將升空啟用。
傳送衛星節目外,有線電視業者自行調配端出的菜餚共有十幾道,包括餐廳秀、國片、洋片、MTV、卡拉OK點唱、國會頻道……等。任職於台視的文化評論者謝鵬雄批評,有線電視應像百貨公司,國內第四台卻是標準的地攤文化,由於經營者抱著撈錢的心態,「什麼便宜,買什麼、播什麼,它能存在只因為三台太差,」他說。
然而,第四台的影響層面都比衛星節目更廣。後者除亞衛中文台及大陸台外,大部分頻道以英、日語播出,收視者集中於知識菁英階層;前者則完全沒有語言障礙,從幼兒到老人,都可能是觀眾。
色情和暴力問題最令家長擔心。
色情部分不但出現在赤裸裸的A片、脫衣的美女拳頻道、餐廳秀的黃腔,連購物頻道「發燒賣」都公然打出如「是「久」不是酒、XXX人參久」帶強烈性暗示的廣告;而暴力鏡頭則根本不標級數、不刪剪地一股腦播出。「頻道太多了,防不勝防,」主婦聯盟成員呂美鸞說,她曾打電話向新聞局檢舉,毫無下文。
而更多的消費者抱怨,目前各有線系統播出的節目多半走滿足、麻痺觀眾感官的路線,資訊及教育功能幾乎付之闕如。
深入觀察,亦已有業者往這個方向起跑。
「只要有心,其實我們可以發揮的功能非常大,」「北桃園有線電視網」董事長張招明舉例,他的系統和縣政府、電力公司、水公司聯線,停水、停電、挖馬路等資訊隨時在各頻道插播;也曾利用公益頻道協助尋找失蹤兒童。
地力新聞是責點
高雄第一、羅東日日春、台中民主等三個民主台,則更進一步在每天固定時段開播地方新聞。台中民主台曾針對四萬訂戶做抽樣收視率調查,結果發現九點晚間新聞的收視率達到三五.六%,「是那個時段收視率最高的A」總經理賴茂州說。新聞用台語播出一年後,應觀眾要求,他打算增闢國語時段。
由於看好地方新聞將成為未來激烈競爭下的「賣點」,許多經營者早已摩拳擦掌,一位業者說得直接:「我們已經挖好記者、訂妥機器,只等執照到手,立刻開播。」
傳播學者陳百齡預測,「以前媒體權利在中央,以後媒體權利在地方,」規模大的系統將自己成立新聞部,規模小的則幾家聯合起來做,未來極可能出現全省性的地方新聞網,「三台現在的好日子不久了。」
理論上,市場競爭愈激烈,消費者愈是贏家。
行銷專家詹炳發從行銷觀點分析,未來業者為尋求市場區隔的利基,必然會推出精緻、但高收費的教育、娛樂頻道;而歐美行之有年的雙向有線電視系統也會推展開來,不再停留於目前技術上可行,投資太大沒人敢做的僵局。
消費者,你準備好掏腰包了嗎?
東京愛情大放運
「包青天」熱潮不衰,三台八點檔打得昏天暗地,卻有許多台灣年輕女性,每晚選擇逃離這股煙硝味,出走日本,遨遊東京街頭。
她們的年齡從十五歲到三十歲,有高中、大學生,也有年輕女上班族,她們是亞衛「日本偶像劇場」的忠實觀眾。
「日本劇一砲打響衛視知名度,」和信集團協理范進益回億,去年六月,亞衛在報紙登廣告,預告將播出宮澤理惠主演的「東京電梯女郎」時,每天打進詢問如何收視衛現節目的電話,少則二百,多則上千通。
二十歲、輔大哲學系學生胡慧欣表示,很多同學喜歡看日本劇,還有人為沒裝第四台的人代錄,「它們拍得比較精敏,題材生活化,不像台灣連續劇的粗糙和誇張,」她說。
十七歲的高商生黃意如喜歡的原因很單純:「主角帥啊!衣服好看!」渾身上下日本味濃厚的小女生吐露。
纖細的滾石唱片企畫張秀貞,閒暇時的最大娛樂便是夥同閨中密友看日本劇,分析劇情和主角的星座、性格,她觀察,「日本偶像劇場」雖然主題一律是愛情,但背景則發生在各行各業,如百貨公司、壽司店裡,其中描寫大量工作細節、工作中的友誼和衝突,「從容易引起上班族共鳴。」
劇中人物的夢想通常很平凡,像找個人結婚、工作穩定、付得出房屋貸款……,但在實現過程中總會碰到無奈、挫折,「很貼近真實,看得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張秀貞說。相較之下,台灣連續劇則太多曲折離奇,顯得遙不可及。
沒有真正悲劇,即使男女主角分手也會各自展開光明前途的「日本偶像劇場」,透過衛星和線纜,串連起台北和東京年輕女性的心。
餐廳秀的魅力
家族經管兩家第四台的業者張招明估計,如果不播餐廳秀,訂戶起碼流掉三成。
「第四台對我的事業幫助很大,」目前當紅的藝人白冰冰飲水思源地說。她每次錄影,總有中南部阿公、阿媽專程包遊覽車來捧場,他們是她「黑貓秀」的忠實觀眾。
為什麼餐廳秀魅力歷久不衰?
勞動階層原是餐廳秀錄影帶的最主要收視群,但隨著第四台的深入家庭,最有閒暇看電視的龐大老年人口躍為收視主流。主持人純熟、流利、一般市井小民所用的生活化台語,讓老人家能毫無隔閡地投入觀賞。
甚至有愈來愈多的白領階級也被吸引。
傳播學者陳百齡坦承,當初要訂有線電視時,告訴太太的理由是必須收看CNN、BBC的資訊,而且接觸英文。「結果太太發現,我看餐廳秀的時間還比較多!」他說。
插科打譚、海闊天空,又不像三台背負尺度包袱,餐廳秀是最軟、最不必動腦筋的節目,但都同時長期傳播不尊重女性的觀點。「感覺上,男人侵犯女人好像天經地義,不是罪惡,」第四台協進會會長李勝峰說他也看得笑呵呵,卻忍不住擔心這層負面影響。
更深層的影響是,習價肆無忌憚的餐廳秀後,觀眾的感官胃口日趨鈍化,三台綜藝節目為提高收稅率,只好不斷添油加醋倒胡椒,競把尺度拉到極限。
餐窮秀,模糊了第四台與三台間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