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是秦始皇的繼承人」?有沒有搞錯?
德國規格研究所(DIZ(的說明書上,敬畏有加地寫道:「如果沒有技術規格的統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萬里長城,不可能完工。」言下之意是,歐洲共同市場的建築工程,就廣度和複雜度而言,和兩千年前中國的長城,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百頁的法條
不過歐洲人認為,統一對秦始皇來說,比較簡單,他只消一聲令下,就「車同軌,書同文」。今天,歐市十二國各有「國情」,要保障人、貨、資金、服務在單一市場內自由移動、流通,只有靠不斷協調出來的歐市共同法律。
在歐市共同法律名下,有所謂「基本法」,包括各國協議簽定的各項條約,由「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條約」、「歐洲統一法案」到有關歐洲政、經、社會統一的「馬斯垂克
條約」。另外,還有重要性和基本法不相上下的「附屬法」,包括為單一市場公布的二八二項必要規定(regulation)、指示(directive)和決定。
於是堂堂八百頁、類似精裝百科全書的「歐市共同法律基礎條文」,每年要出版一、兩次。這些既細又多的共同法律,「理論上」必須和各國法律一樣運行實施,有時甚至要優先實施。
問題是,理論不等於實際。即使對歐洲消費者而言,歐洲單一市場在很多方面,已經是個理所當然的事實,為開放而制定的各項新法令,仍多少觸犯各國利益和生活習慣,而引發歐洲人對歐市的反感。
例如,丹麥人最愛吃的英格瑪莉小蘋果,因為直徑較歐市「標準蘋果」短0.五公分,被規定不可以蘋果名義出售;法國「愈發霉愈美味」的卡蒙貝爾起司,被規定要降低細菌含量;英國人更為歐市計畫管制他們的主食--薯條,而大罵「歐市委員會發了神經病」。
德國消費者協會發言人席勒表示,「歐市食品市場已經有九九%單一化」。在柏林買到荷蘭雞蛋麵、西班牙橘子、希臘優乳酪,早已稀鬆平常。十幾年來,有關「豆子做的香腸能不能稱為香腸?白小麥製的義大利麵算不算麵?用米釀造的啤酒符不符合德國啤酒純度?」等爭論,在歐市「互相承認」原則下,都獲得正面的解決。但是在食品添加物、防腐保存處理及以基因技術培植的食品能否稱為生化食物各方面,仍然「非常敏感,各國有不同的立場,很難統一,」席勒指出。
德國食品法在一九五九年,就已禁止食品經過放射線處理,但是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的馬鈴薯、洋蔥,都可以放射線處理,防止發芽,「在很難找出共識的情況下,要開放市場,就得在食品包裝上加印辨識符號或標幟,」席勒提議。
柏林消費者服務中心食品部專家羅默也認為,單一市場象徵消費者在商品樣式、品質及價錢上,有最多樣的選擇,但同時也帶來風險。
「將來消費者有可能在超市興沖沖地買了一塊速食牛排,回家即發現是絞肉壓製的肉塊,」他整警告說,「歐洲的家庭主婦、主夫購物時,得更仔細閱讀包裝說明了。」
另闢蹊徑
對於歐市的機械、電子通訊及其他產品,歐市委員會也基於健康和安全的理由,企圖在各國原有重要的「規定叢林」中,定出一條「歐洲林間小道」。
「歐市統一規格,是為了去除自由貿易上的障礙,」德國規格研究所歐洲規格顧問達威爾解釋,例如德國規格規定,凡在德國境內出售的瓦斯爐,一定要加裝防止瓦斯逆流安全活門,但是法國並沒有這個規定,因此如果法國廠商要打進德國市場,就得另外生產一種瓦斯爐,造成額外支出。「如果有同一規格,就可輕易「內」銷全歐,」達威爾說。
自一九七五年來,歐市規格委員會已訂出二千二百個歐洲規格,符合這個規格的產品,就給予「CE」標幟。於是歐市有了除草機噪音標準、拖拉機弓形護槓標準弧度、玩具安全標準……。根據專家估計,要真正達到單一市場目標,至本世紀末為止,還得再訂出八千條統一規格。英國反歐市的媒體又加油添醋,諷刺地建議,那是否連黃瓜的彎度、豆莢的長度、保險套的長度也應該「統一標準化」?
對尚未統一的產品,則仍用互相承認原則。「那就是說,在愛爾蘭獲准上市的一架縫紉機,在其他十一國也都可以上市,」達威爾細心分析,大臉頰上露出一個酒窩,不過他又補充,如果某產品被認為有損國民安全,「歐市仍給予各國禁止出售的權利。」
這類自由的遊戲規則,先決條件是各國對彼此的信任,卻同樣引起原先就採高標準國家的抗議,認為有損他們的市場競爭力。
德國Grundig根地電器公司主席抱怨說,「德國電視機進口商可以毫無阻礙地進口便宜但含有害物質的電視機,而德國製造廠商,卻得遵守德國嚴格的環保規定。」
「善」用單一市場
儘管吵吵鬧鬧,單一市場八0%的規定、指示,已由大部分會員國納入法律,其中丹麥、法國、德國的表現最佳。但是完全取消邊境、解除各國對電信、電話的獨占,及各國增值稅標準化等問題,仍令歐市傷透腦筋。
一般歐洲人對這類複雜的「法律平方」,則抱持兩種極端態度。
住在柏林已十幾年的土耳其人帕拉里,興沖沖地辦簽證、訂火車票,預備帶一家四口去荷蘭渡假。回來之後,卻抱怨一路上沒人要檢查他們的簽證,「那我們幹嘛費神花錢辦簽證!」帕拉里爸爸氣嘟嘟地罵道。
他可能還搞不清楚,九三年單一市場開放後,歐洲陸上交通邊境只行抽樣檢查。不過,帕拉里一家若是搭飛機到里斯本、布魯塞爾、倫敦等各大城市,看到驗關口的大排長龍,連歐市國民也得「秀」一下護照,就不會覺得簽證白辦了。
精打細算的藥劑師史密特太太,則是擅於打聽如何「善」用單一市場的典型。在去年德國政府規定,個人銀行存款利息超過六千馬克(已婚夫婦一萬兩千馬克)要繳三0%利息稅後,她就迅速到位於盧森堡的德國銀行分行開了戶頭,將超額款項存入,「因為盧森堡銀行法寬鬆,而且利息比瑞士高,」她津津地如數家珍。光是去年,和史密特太太同樣消息靈通,公司變相「逃稅」的德國人,就有四十萬人。
歐市的單一市場,就像一棟屋頂已蓋好、尚未完工、三億六千萬住民已遷入的新屋。要如何繼續施工,又不擾民,實在是需要比秦始皇更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