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紀工業革命後,煤炭一直是全球最主要需求的動力能源之一,它蘊含量大、效能高、開採便利,加上便宜又方便的重要特性,成了發電、動力、煉鋼等產業重要的基本根基。
煤的形成,係因千百萬年來植物、動物之屍體堆積,在地殼變動和掩埋的過程中轉變為腐植質,而後再因高溫高壓的化學變化蛻變而成。
煤炭的原石就是個可燃燒的黑色化石,在石油正式發現開採以前,煤是全球最主要的工業能量。
根據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在2014年的資料顯示,全球煤炭的蘊含量還有8915億公噸,其中中國一年就可產出36.8億公噸,美國則是8.9億公噸、印度6億公噸、澳洲4.7公噸;另外,世界5大煤炭進口國,主要是日本、中國、韓國、印度與台灣等亞洲國家。
若以目前的煤炭的產量和使用量,全球的煤炭還可再使用至少近百年,但在環保意識崛起、暖化議題發酵的觀念興起下,根據《彭博商業週刊》報導,在2016年,煤炭的供給將會超額1.18億公噸,比2013年多了3倍,更是近4年新高。
中國影響甚鉅 失業轉型又不易
雖然環保蔚為風潮,但這股現象讓不少採礦工人面臨失業問題,有關當局也開始在規劃提前讓年邁的工人退休,因為面對時代的轉變,數10萬礦工的生計將會是棘手的難題。
以中國為例,根據央視報導,中國政府已在巴黎氣候峰會做出碳排放減量的實質承諾,2020年碳消費總量要控制在38億噸以下。首當其衝的,便是6000餘家與煤炭開採、洗選有關之工廠要先關閉至3000家,預計影響超過10萬人。
實際走訪內蒙古的煤炭工廠,往日一車車運煤、採煤的榮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堆積如山的煤炭和無工可做的工人。
許多大廠為了防止虧損,只得先在工人的薪資上動刀,大部分工人的平均薪資跌幅都高達5成,根本不夠養活一家老小。
如果想轉業,對於礦工們來說卻不是易事。因為許多礦工從小便是在礦坑內生活成長,更是許多缺乏教育、家庭狀況較不穩定的百姓唯一選擇。這是他們的一技之長、謀生技能,倘若剝奪他們的工作,短時間內也無法尋覓到適合的職務。加上生活週遭大多也是因採煤而形成的生活圈,對礦工來說,煤就彷彿生活的全部。
中國政府更估計,到了2020年,煤炭開採、洗選的失業人口將高達86萬人。如果要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逐步轉型、輔導、安排新職缺是首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紐西蘭、英國 宣布將終止燃煤發電
煤炭有不少優點,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發熱量比石油與天然氣小,若要產生相同的熱能,便必須用更大量的煤炭來補足。因此燃燒時,煤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量為石油及天然氣的數倍,是溫室效應的元兇,加上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得燃煤漸漸被市場所淘汰。
在國際上,除了紐西蘭與英國已宣布將終止國內燃煤發電產業外,中國也因為嚴重的霧霾問題關閉了許多燃煤相關工廠,並將重心轉至核能、地熱、風力、水力等再生能源發電上。
因為需求愈來愈少、煤炭價格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極低的價格加上美國與澳洲大量出口,在亞洲與歐洲需求量減少的情況下,許多煤炭已發生開採後卻沒地方賣的窘境,迫使上百處煤礦場只能暫時關閉。
不過,這個現象卻未必是個壞事,畢竟,正在舉行的巴黎氣候峰會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各國的首要目標,而煤炭這個最容易造成空氣汙染的元素,當是最需解決的當務之急。
此次巴黎高峰會即將誕生的《巴黎議定書》(Paris agreement),試圖改變以往《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或《斯德哥爾摩公約》(Stockholm Convention)由上而下的強制約束方式,改為由下而上的自願減量方式,計劃在2020年達到全面減碳的目標。
但若台灣想要全面的停止火力發電,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台灣發電 還是以火力為主
根據台灣電力公司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的主要電力來源為火力發電,占70%,再來是20%的核能發電與5%的汽電共生、4%的水力發電,剩餘的風力發電、潮汐發電、地熱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總和占不到1%,火力發電還是全台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而幫助火力發電獲取熱能的主要燃料,50.3%是煤炭、44.5%是天然氣、剩餘還有約5%的石油;單單光煤的發電量,一年就可高達608億度,加上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許多再生能源發展受限,若想要發展核能,恐怕也因核問題而有許多爭議。
無論如何,煤炭終究會有枯竭的一天,在這之前,如何逐漸找到轉型、可替代的能源是最重要的事,礦工的生計也有待輔導轉型。
在《彭博》報導中還指出,2017年,由於煤礦場大量關閉,礦場破產、產量銳減,未來煤礦供過於求的狀況會逐漸減少,但也意味著煤炭的產量會愈來愈低。
(圖片來源:blogs.ft、powersource、scmp、voa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