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多年來各方對公視建台始終爭議不斷,但都不能否認,執掌了公共電視台,即掌握了台灣文化傳播事業未來能否更上層樓的公眾負託。
王曉祥正在其位。
今日的公視籌委會秘書長,明日的公共電視台首任總經理。五十歲的王曉祥,正戮力平地起高樓,推展他此生以來最艱鉅的工作。
明年初,公視將建台開播。位在東湖的電視台建址已土木大興,漸具雛型;忠孝東路上籌委會所在的辦公大樓裡,電梯逐樓而上,可見工程部、節目部人員不時出動,人聲漸嘩。比起初設時期,顯見氣象一新,相形之下,位在頂端二十樓的秘書長辦公室裡,王曉祥益發有倒數計時的緊迫壓力。
「這是一個期盼的時刻,也是一個考驗的時刻。」這位公視第一位掌門人有感而發。
背負眾望的媒體英雄
兩年前他自外交生涯中返國,初掌籌委會時,面對的是公視長久妾身不明,亟需超然獨立的定位問題。王曉祥擁有豐富的電視實務經驗(曾任中視新聞部經理,首創「六十分鐘」等深度報導節目),具備國際視野和行政歷練(任職過華盛頓新聞處、北美事務協調會、駐新加坡商務代表團),以及涉獵電影、音樂等文化藝術的背景,成為不少人寄予厚望的「媒體英雄」。
兩年後的今天,媒體環境劇變,他更要面臨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風起雲湧,各方英雄逐鹿的局面。公視在其中,如何能堅守其位,不被淹沒?
「我們的目標是爭取大眾,尊重分眾,也不忽略小眾。」王曉祥表示。
頻道暴增,節目眩人。正如同一位資深電視工作者所言:「在一片花枝招展中,更顯得清秀佳人的不同。」公共電視台必須要做這位清新脫俗的佳人。
商業電視台和衛星電視經營向以綜藝和戲劇節目為大宗,公共電視台則明顯不同。探究公視籌委會目前規畫和製作中的節目,近八十個節目裡,「青少年及兒童」類型、服務弱勢族群的「公共服務類」,以及「文化藝術類」是主流,獨缺純戲劇節目,綜藝節目也只有一個。
新聞紀錄片也是公視著力重點。新聞部門近年來已分批動員拍攝九七前的香港,改寫歷史中的莫斯科、東歐,變化中的大陸、台灣等,儼然有為時代做見證的企圖。
事實上,新聞紀錄影片向為王曉祥偏愛。民國五十八年,在美國修完新聞所碩士的王曉祥,被當時初開播的中視延攬回來,憑著能寫能拍、善用資料片之長,製作「新聞集錦」、「歷史上的今天」等單元,備受好評,也奠下其事業基礎。
對人、事要求嚴謹
每談及此類影片構想,王曉祥總顯意興盎然:「公視要表達世界觀,及對本土的自省。」對於台灣日見凋零的民俗藝術,公視特寫組也在半年內趕拍了三百多小時的影帶紀錄。
王曉祥的才情和自信其來有自。二十六歲即當選十大傑出青年,他屬於青年才俊型,對人、對做事往往也要求嚴格。
近期來公視一批批的招考人才,考試者形容為「比參加大學聯考還緊張」,「比進三台還難」。如英文測驗中出題,如果你有機會訪問到美國總統柯林頓,會請問他那些問題?
「看得出來,他是要滿專業,而且對公視有理想的人。」一位籌委會內部人員指出。生氣漸顯的公視各部門,齊集傳播界各方人馬,若問資歷,有來自華視、光啟社、「八千里路雲和月」製作公司的幹練熟手,任職過台視新聞部的記者袁乃娟、烏凌翔也在其中。
肩扛建台重任,王曉祥不能打只有一個人的仗。除了原在公視系統的兩位副秘書長張平和韋光正之外,善於廣結人緣的王曉祥,也積極網羅資深的媒體工作者,報界、文壇頗具名氣的楊憲宏人新聞部門;在中視節目部經理任內曾迭創佳績的王世綱,六月間開始負責節目部門;原任台視工程部副理的林哲男,放棄升任經理的高薪,投入公視工程部門。
實際上,以公視待遇並不足以對業績豐厚的三台大肆挖角。能夠吸引人的,無非是其「公眾付託」的社會使命,以及「清秀佳人」的本質面貌。「做了二十幾年的傳播工作者,在商業電視台收視率競爭下,很難做到一些我們很想做的事,」王世綱即不諱言,如今可以把文化、服務的理念投諸公共電視台。
化劣勢為優勢
王曉祥同樣懂得化劣勢為優勢。在現有頻道和微波已被三台占滿的情況下,他乾脆採取租用衛星傳送節目、新聞,並積極找專家研究衛星科技,力求跳脫三台格局,且力拼未來可期的媒體戰國時代。
比諸現有電視媒體領導者,王曉祥是最具有實務歷練者,同時也是承受最多議論和壓力者。如立委要求「體檢」公視節目,學者不時座談公視建台意義,又因其有世家身分(父親為已故資深立委王大任)易引人聯想,要掌舵公共電視台,他顯然要有比以往更確信的堅持,和更圓融的處事。
依然是坐在兩年前剛返國時的那套歐式沙發中,王曉祥談話間減了滿滿自信,而多了沈穩和謹慎。對於新時代的挑戰和競爭,他說:「希望能產生良好的互動,在媒體生態轉變中,最後的贏家是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