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二十青春,很敢的一代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3-05-15

瀏覽數 15,400+

二十青春,很敢的一代
 

本文出自 1993 / 6月號雜誌 第084期遠見雜誌

當年守著電視機,被日本卡通「科學小飛俠」、「小甜甜」迷得廢寢忘餐的蘿蔔頭已經長大了。

那些第一批到麥當勞約會、K書,甚至換上制服高喊「歡迎光臨」的靦腆青少年,也長大了。

他們是目前二十到二十九歲的這一代。

外表上,他們年輕卻不見得生嫩,強調建立個人風格,懂得用地攤貨搭配名牌扮出光鮮,談起星座學、生涯規畫、電腦經……等「顯學」頭頭是道,賺的錢或許不多,看來卻很富裕,在KTV裡最敢秀、最瘋狂的也是他們。

不像五、六十歲的人曾飽嘗戰亂和貧窮,也不像三、四十歲的人曾體驗過資訊封閉的精神苦悶,他們成長於台灣經濟躍飛的民國六0年代,是最沒吃過苦、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

「從未匱乏過」的成長背景,造就出他們「很敢」的行事風格;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挑戰傳統觀念和遊戲規則、敢於理直氣壯地「要」什麼和「不要」什麼、精明都又隨興、最愛的人是自己。

行走台灣人群中,幾乎每五個人就有一個屬於這個世代。三百八十多萬的人口群,人人各有一套想法,都大多具備「很敢」的特質,只是程度各異。

獨行俠作風

這種「很敢」的特質表現在工作上,呈現出濃厚的獨行俠作風。

「我喜歡照自己的方式成功,將來榮耀才能完全歸屬自己,」二十五歲的「新人類」資訊總經理徐永亮說。

他從大一起就瞞著父母創業,賣起自行設計的中文電腦繪圖軟體,學位雖泡湯,六年來,公司營業額卻節節上升,逼近五千萬。

自信吸收資訊多、學習能力快,二十幾歲這一代上班族,常不耐基層久磨。

台大工管系畢業、二十九歲、任職惠普科技的方凱亮即認為,「我們雖然年輕,卻懂得用思考彌補經驗不足,很多例行的、不具學習性的工作,為什麼要我們來做?」他打個比方,這一輩的人就像是聰明靈巧的小猴子,而非「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乖驢子。

跟其他世代比較,這群二十幾歲的「小猴子」顯得積極而精明,他們強調付出一定得獲得肯定,發展空間得靠自己力爭。

二十四歲、在廣告界工作的呂小雯每次在應徵面談時,必定主動出招,詢問待遇、公司現況、未來發展……,她說:「我找工作並不代表有求於人,而是雙方互相需要,你有權問我許多問題,我當然也應該弄清楚實際狀況。」

二十九歲的電腦工程師張士元半年前仍任職於某知名電腦公司,由於覺得薪水偏低,主動要求調薪。主管表示公司正處虧損狀態,請他多體諒。

「公司不賺錢不是我的錯,為什麼要我來承擔這種痛苦?不公平啊?」他理直氣壯表示。

有趣的是,企圖心強和隨興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在他們身上並行無礙。

沒有成就感、學不到新東西、升遷太慢固然是常見辭職原因;公司氣氛不好、不想那麼累、討厭主管,甚至出國遊學,同樣可以令他們萌生去意。因為薪水、前途固然重要,「快不快樂」更重要。

捨得吃、穿、玩

二十幾歲這一代很敢「追求快樂」的心理,同時表現在休閒、消費行為上。他們捨得吃、捨得穿、捨得玩,買車子、出國旅遊永遠比買房子優先。

周末夜晚,台北東區一家美國鄉村風格餐廳裡,滿座年輕臉孔沈醉在女歌手的醇厚歌聲中,「我爸媽從沒要我拿錢回家,他們知道我自己花都不夠!」二十三歲的李玉蓮吐舌說。她身上一套新裝七千多塊,幾近三分之一薪水,在這裡,每人一晚起碼花掉五百塊。而此時此刻,PUB、KTV正是這個二十世代的天下。

去年,「magic祥瑞」在小型車市場大出風頭,它的購買者幾近半數是二十幾歲年輕上班族。針對這一代「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的心理,電視廣告打出一隻變色龍,配上旁白「自己喜歡的顏色隨意搭」,市場反應果然奏捷。

一個剛拿兩年積蓄二十萬加上十萬貸款買了車的保險業務員表示:「買車當然比買房子優先,車子立刻享受得到,買房子要存太久了。」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每年出國旅遊則已成為二十歲世代粉領上班族最重視的年度計畫。觀光局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共有近五十萬人次的二十~二十九歲女性出國,比其他各年齡層出國的女性都多。

出國遊學三個月到一年更儼然形成風潮,有人申請留職停薪、有人則乾脆辭職遠遊。二十六歲,在金石堂擔任編輯的林淑貞表示,她三十歲以前最大的人生目標是--存夠一筆錢到歐洲遊學,回國以後一切再從頭。

面對年輕一代的瀟灑,許多主管階層深受衝擊之餘,不禁納悶:「他們怎麼這麼敢?不留後路,說走就走?」

而企業負責人或主管每每談到這樣的年輕人就搖頭,「這一代真是不一樣!」連串抱怨如「現實、功利」、「好高騖遠」、「不肯苦幹實幹」、「缺乏團隊精神」……,傾洩而下。

準葦企管顧問總經理吳明憲就表示,「彼此價值觀差異太大,中間那座橋搭不起來,我們四十歲以上的人普遍覺得他們很難溝通!」他舉例,如要求部屬加班必須說好話,有人遲到還理直氣壯,因為心情不好想辭職,「都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

另一位受訪者則半開玩笑、半認真說:「想到他們未來要接班,我就頭皮發麻!」

而這一代偏好在服務業流動,使製造業新血遞補困難的窘況畢露,更令許多人憂心:「台灣未來的國家競爭力怎麼辦?」

二十幾歲的不一樣背後,蘊含多重值得深思的面向。

「從未嘗過缺少滋味」的成長背景,影響深遠。這一代的父母親普遍只生育兩、三個孩子,每個都被當成寶貝般寵著、捧著長大,對物質需求幾乎是要什麼有什麼。「這樣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很敢開口要求卻不懂付出,也比較沒有耐力,」許多受訪者一致發現。

手下三百多個員工,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聯強國際總經理杜書伍體驗,「或許走慣了平坦的成長路,他們不能相信工作這條路上有小石頭或障礙物是必然的。碰到挫折,他們的思考模式往往不是如何掃除路障,而是想,我是否走錯路?是否這家公司不適合我?」他說。

二十七歲的馬俊達,退伍四年,做過業務員、店員、酒廊小弟、酒店收帳員……,換的工作不計其數,有時兩個工作之間在家休息大半年。內心深處,他也想安定下來,卻欲振乏力:「可能父母給太多了,反而使我不夠積極,如果以前吃過苦,也許我的人生會改變。」

而社會變遷趨勢也引導著這輩年輕人的價值觀。三年前,綜藝節目「連環泡」中,方芳飾演一個每次出場就宣稱「我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但他的原則總和周遭環境格格不入,撞得滿頭包。「當觀眾被他的「迂腐」逗得發笑時,是否也代表我們正向舊日價值觀告別?」是作家、也是編劇的丁亞民問。

不只在工作上有濃厚個人主義色彩,面對愛情、婚姻時,二十歲世代也顯得實際,價值觀從保守趨向多元。

務實而冷漠

看著母親一輩子為家庭、子女犧牲自我,二十八歲的女漫畫家桑嘩對婚姻心存警戒。她不打算結婚,因為「我太愛自己了,」她說。身兼小學老師、漫畫家、廣播節目主持人多職,桑嘩清醒時刻都在工作,她享受這種完全靠自己一點一滴掙出成就的甜美滋味。

台灣離婚率年年創新高點,使得這一代普遍對婚姻的安全感不高。

二十六歲,在媒體擔任行銷企畫的林庭瑜已有論及婚嫁的男友,但她現在就會盤算婚後老公如果有外遇的應付之道:「我可以什麼都不要,孩子也留給他!但房子和存款都得給我!」她滿臉堅決地表示。

瓊瑤小說一般而言是他們小學高年級的讀物,當時可能受感動,但很多人長大後卻對小說裡堅貞、純美的愛情觀視之為大方夜譚。一個大四女生說:「笑死人了!麵包當然比愛情重要!」她覺得性、愛根本分不開,相愛的人在婚前克制性行為是「違反自然」。

不單愛情觀實際,這一代對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也顯得相當冷漠。仔細觀察各大報民意版,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很少「有話要說」。

在大專兼課的資深記者楊渡曾指定學生閱讀「幌馬車之歌」,一本關於「白色恐怖」時代的報導文學。學生的讀後感是問他:「老師,真的有人會傻到為政治被殺頭嗎?他們是不是有政治野心?」這些二十瑯璫的大孩子,很難相信有人願意為理想獻身。

「不是不關心,而是關心也沒用!」二十八歲的周莊雲說,每投一次票,累積的失望就多一層,因為所有政治人物好像都和利益團體書等號。研究所畢業,任職信義房屋的他,每周有二、三個晚上和朋友出去玩,唱唱KTV或到餐廳吃飯,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是「能夠每天過得很快樂」。

這樣的快樂能夠持續多久?

九0年代的台灣,政經大環境詭譎複雜,正站在更好或更壞的轉捩點上:「往上是日本,往下是菲律賓。」一位觀察者指出,二十幾歲的這一代將要面對的未來,艱辛異常。許多人因此擔心:這些溫室長大的孩子,面臨真正的挫折和挑戰時會手足無措,甚至一折就斷。

而避免悲劇的關鍵在於,這個「很敢」的世代經過時間的淬煉,能否逐漸瞭解:懂得「自省」的自信,底子將更堅實,「很敢要」也必須「很敢付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