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法律白話文」的編輯群,也都是東吳法律系大學部的校友。有些是大學生、有些是碩博士生、有些人已經開始當律師,有些人即將邁向留學之路,而共同點是大家的大學生活都很充實,也覺得東吳法律系超讚的。很榮幸獲得Urschool的邀請,利用機會向大家分享我們在母校的求學心得。
參與撰稿人如下:
王鼎棫/推甄入東吳法律、北大法研所、東吳法研所博士生/2001年入學
黃俐菁/推甄入東吳法律、北大法研所碩士生/2006年入學
江鎬佑/指考入東吳法律、北大法研所碩士生/2006年入學
黃麗瑾/指考入東吳法律、中央產經所碩士生/2010年入學
龍建宇/學測入東吳法律、大學生/2012年入學
廖伯威/指考入東吳法律、大學生/2011年入學
楊貴智/指考入東吳法律、東吳法研碩士生、擔任教學助理3年/2007年入學(本文責任編輯)
為什麼選擇法律系
雖然現在已經是博士生,但當年參加推甄的心路歷程,至今鼎棫仍歷歷在目。「由於按照當年規定,推甄生是不能轉系的」,因此鼎棫說他一定要找到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做出決定。
他仔細想想,「因為小時候有親戚涉案,家族有段時間沉浸在悲傷的氣氛中」,所以想念法律系的初心是為了想要保護心愛的家人;而在進入高中後,則開始想:法律作為行走江湖的爭議準則,「如果我有能力,可以運用法律知識,是不是在家人面對法律事件時,可化為一道防護牆,擋住那些攻擊?」懷抱這樣的小小念頭,就這麼一腳踏進法律系。
考上法律系對於鎬佑來說則是一個意外,他本來因為在高中的時候看了漫畫「DAWN旭日東昇」,其中的主角是一個超OP超有正義感的金融鉅子,基於幻想,他在志願卡上填了滿滿的商學院科系,結果因為在其中穿插了東吳法律,在命運的捉弄下就這樣進入法律系了。因此對鎬佑而言。「為什麼選擇留在法律系」這件事比為何選擇法律系更加重要。他說,可能是在修習與法律相關的監獄學及犯罪學等課程中,看見了法律制度本身所造成的不正義循環,進而促使他繼續留在這個領域耕耘,期許未來能做出些微貢獻。
填志願時對法律系的憧憬與實際進入法律系就讀後的感受難免有落差,俐菁笑說,「一開始以為法律系就是要背法條,加上要訓練咄咄逼人的口氣,然後畢業就可以賺很多錢了。」不過在進入法律系之後,才發現支撐法條的法學理論和適用法條的邏輯思考才是學習的重點,且訓練的不是咄咄逼人的口氣,是以理服人的說服能力,是有條不紊地講出一番道理的能力。而對於「法律人」印象的轉變,利菁指出雖然有些律師是賺很多錢沒錯,不過進入法律系後漸漸瞭解到法律人有的使命以及對社會的責任,例如律師為當事人權利而奮鬥,法官為公平正義而裁判,這些是為建構法治社會最基本的運作所不可或缺的。
東吳法律系校園環境簡介
初次來到東吳法學院,可能會對於小小的城中校區感到驚訝。法學院所在的城中校區,只要三分鐘就可以橫越整個校區。校區雖小,但城中校區位在我國政經中樞的博愛特區,總統府、司法院、各級法院近在咫尺。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除原有各法領域充沛又學有專精的專、兼任教授外,也便利實務界的前輩前來傳授寶貴經驗,彌補了校區狹小的遺憾。
然而,城中校區本身雖小,卻五臟俱全,該有的教學資源一點也不馬虎。圖書館法學專書的藏書量相當豐富,此外,國內外各大線上法學資料庫也提供學生自由使用,滿足法學院師生學術研究上的需求。電算中心擁有數百台個人電腦提供給同學使用,無論是查資料、打報告都很方便。無線網路涵蓋整個校區(學校都這麼小了應該沒有很難吧),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都可以享受穩定的網路服務。
至於法學院的相關硬體設施,在私立學校有限的預算下,雖然不盡完美,同學們對法學院共同的回憶也不外乎「若有似無的空調、斷斷續續的麥克風、時常飄怪味的地下閱覽室」。或許是不服輸的意志,或也是前述教學資源的挹注,縱然環境尚有進步空間,卻也凝聚每屆同學奮發的心,對照東吳法學院的畢業生在研究所或國家考試屢獲佳績,各方職場大展身手,更顯難能可貴。
法學院門口,有座「公平正義」石雕,時時提醒同學,「公平正義」乃法律人核心價值。此外,為了慶祝建院百年,東吳法學院與校友們更集資募款為全體法律學系打造「百年紀念法律女神雕塑」希冀透過這尊象徵,讓未來師生都能惦記這歷經百年,沉澱醞釀出的東吳法學院精神—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東吳法律課程簡介-本國法與英美法並重
東吳法學院最廣為人知者為其英美法與我國法並重之課程安排,此特色可以回溯到清末民初的制憲運動,當時因為中國各項基礎法律尚未普及,且法律系統尚未完全建立,東吳大學遂以「培養可以為中國法學創新和進步做出貢獻的學生」為宗旨,於上海崑山路中西書院原址設立法學院。然而,當時中國的法律學校所面臨的三個主要問題:學術標準低落、缺乏法律道德以及無法提供適當的法學教育,而且因為當時的外國人普遍認為中國法律並不適合現代社會之需求,因此不願意在租界區放棄治外法權。
對此,東吳法學院創院之始即在課程規劃中納入修習大陸法、英美法及中國法等三種不同的法律制度,隨後更加入了羅馬法及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藉由培養學生掌握對於世界主要法律系統的基本原則,以建立學生獨立判斷能力。民初東吳英美法教學成效十分卓越,當時上海各國租界林立,在上海執業的律師必須有英美法的背景及英語能力,而由於在當時東吳大學法學院是全中國唯一教授英美法的學校,學生在畢業後多能直接進入外國租界工作,社會地位頗為崇高。後來校友隨國民政府來台復校,因此繼續堅持本國法與英美法並重的教育路線。
東吳法學院英美法課程目前開設五種英美法課程,包括:英美法導讀、英美侵權行為法、英美契約法、英美刑法及刑事訴訟法、與美國憲法,分別開列於大一至大四,由淺而深,循序以進。更首創全台法學院用全英文上課的方式教授英美法,修習全英文課程的建宇指出,英語授課有助於訓練他的法學英文,更帶給他不一樣的邏輯思考方式。不僅如此,連考試的方式也特別不同,不像是其他科目都是筆試寫考卷,在建宇大二修習的「英美侵權行為法」課程中,教授就用口試測驗學生是否有能力以英文為當事人分析案件;大三修習的「英美契約法」課程,教授更是直接學生草擬一份英文契約備忘錄以及契約作為期末報告,並進行實戰的談判,讓同學能實際扮演律師角色,十分活潑。
至於本國法課程部分,像是民事法、刑事法、公法等傳統法學領域,學校的課程從初時接觸的民法總則、刑法總則、憲法等,到真槍實彈的案例演習均有開設,可以讓同學按照各自興趣選擇不同領域深入探索知識。而像是財經法、智慧財產權法、國際法等領域的課程也相當完整。到了大五,為了讓同學有充分的能力面對畢業後的就業或升學之路,系上也開設法學英文、司法文書寫作、法學方法論等課程讓同學擁有更深入的實務能力與研究能力。
學習風氣
由於法律系學生畢業後多半會走入國家考試一途,因此在求學時必須就將底子打得非常紮實。而學系內的讀書風氣自然就是關鍵了。
回憶起大一的那段歲月,「大家確實都很有競爭心,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固定搶坐在前排的同學,也會有已經默默準備很久,暑假後就順利轉到台大政大的同學,」俐菁指出,到了大三、大四,因為很快就要畢業面臨國家考試,同學間開始組織讀書會、下課就去補習班的,更是大有人在。「可以說大學期間大部分的人都有競爭心,也很注意自己的學業,學習風氣是很盛行的。」
「東吳崇基樓的地下閱覽室是每個法學院學生都知道的地方,要體驗學習風氣的話,你只要走下去探一探就知道了!」鎬佑則補充,一年四季只要法學院的地下閱覽室有開放,即便不是期中、期末考等考季,依然會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在裏頭念書。「因為法律的學習需要大量的閱讀,我想從閱覽室的使用率就可以探知最基本學習風氣的良窳。」然而鎬佑觀察,法律的學習除了文本的閱讀外,透過相關的實況模擬也是很重要的步驟,周遭有許朋友會踴躍參加模擬法庭辯論、理律盃辯論賽、傑賽普比賽等都可以看出學習的企圖心。
誰適合念法律系
「這樣講會不會把小學弟妹嚇到然後沒人來念東吳法律系啊?」討論到一半突然有人岔了這樣一句話,引得眾人大笑,但確實若要問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念法律系?「只能說,能力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的,所以重點在於『心態』,」鼎棫補充,一顆願意為別人解決困難的心,才會讓自己有源源不絕的動能來面對挫折,讓自己在學習、執業或研究的路上走的長遠。
相反地,若法律工作者只是懷抱斂財或出名的心,在適用法律於個案之際,「必將顛覆法律的終極目標-解決紛爭,實現公平正義。而不免於當事人的心中,種下一顆顆悲苦的種子。」鼎棫嚴肅地說,這樣的人,還是不要來唸法律比較好。
想起王家衛導演電影「一代宗師」中的話:「憑一口氣點一盞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鼎棫笑說,如果學弟妹對法律工作有理想,就隨身帶著吧,未來會有很多現實的糾雜等著你想起這句話。鎬佑則附和說,「若要用很酷的話,我想改編羅智成在一九七九中寫的「『我心有所愛,不忍讓世界傾敗』這句詩詞,對想進入法律系的學弟妹說『常保心中所愛,別讓世界頹敗』」
不過在大一到大三這個階段,東吳法律系的學生當然不忘參加籃球、排球、棒壘球等運動類型的系隊、或是系學會、法律之夜、康輔、熱舞等系內外的活動。「比較特別的是東吳法律有專屬於法律系學生參與的社團」鎬佑指出,如法律服務社跟法律播種服務隊,前者提供民眾法律諮詢,後者則比較類似我們法律白話文網站在做的工作,不過對象是小朋友,到全台各地國小舉辦法治教育營隊活動。
另外,學習法律如果一直停留在讀書寫考卷階段,未免有些生硬枯燥。因此每年都會有理律盃、傑賽普等模擬法庭比賽供法學生參與,提供大家實戰經驗。東吳法律除了在各項模擬法庭競賽中的名聲可說是有口皆碑外,更是少數自己就有舉辦院內模擬法庭的法律系呢。而考量許多法律系學生畢業後會選擇進入政府機關服務,東吳法律系因此與許多政府機關合作,學生可以利用暑假到公部門實習。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