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多月,台灣經濟幾乎沒什麼好消息,出口已經連續七個月負成長、投資不振、股市低迷、房市停頓、內需乏力,更麻煩的是,明年又要來一次總統大選,把大家的心情搞得更煩亂。
面對經濟失速的無奈,這幾年飛速成長、處處比下台灣的中國大陸,成了再簡單不過的萬惡魔頭。怪紅色供應鏈打壓台廠生存空間,怪陸客來台觀光搞壞本土市場,怪人民幣貶值及對岸股市狂跌害投資人慘賠。不管台灣落入什麼窘境,一切都是「阿共的陰謀」!
然而,七月底《人民日報》一篇「台灣經濟不景氣 ,竟怪紅色供應鏈?」卻發人深省。
拷貝台灣,效率卻遠勝台灣
為何台灣這麼怕紅潮?首先,因為這塊市場占我們近四成的出口比重,其次,中國政府扶植本土廠商的態度非常明確,讓台商深怕被取代。
但你或許不知道,其實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模式,台灣早就套用過。
「紅色供應鏈崛起,80%是台灣造成的!」一位長年遊走兩岸的財經專家直說,從單純OEM(製造代工)升級ODM(設計代工)、進而發展自主品牌(OBM),這條產業轉型途徑,台灣也走過。至於計畫經濟、租稅補貼、海外引才、形成園區聚落、到促進進口替代,也都是台灣用過的扶植手法。
一位官員無奈地說,台灣手上不是沒武器,卻常因內耗而自廢武功,「對岸是一瞑大五寸,我們只有一瞑大一寸,有時還會倒縮(台語)!」一旦失去政策引導功能,行政效率也不及對岸,台灣還剩什麼可跟對岸比?
另一位傳產經理人更指出,30年前,台灣取代日本成為亞洲製造重鎮,近20年再把這套模式移植到對岸,讓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如今一樣的事(被取代)發生在我們身上,可是當年日本沒罵台灣,為什麼我們現在一直罵紅色供應鏈?」他擔心,一旦紅潮成為最廉價的代罪羔羊,恐使台灣更看不清自身問題,錯過黃金搶救時間。
事實上,對岸也有自己的問題,如人口紅利不斷流失、低成本優勢不再、經濟成長減速,加上民眾對環境議題愈加敏感,促使中國政府加強整頓高污染產業。如年產量超過美國的鋼鐵重鎮河北省唐山市,即被要求於兩年內減少兩成比重、約2800萬噸的粗鋼產能,使當地出現倒閉潮。這種雷厲風行的整頓手法若在台發生,恐怕業者早就撂人包圍總統府,嚷著要人下台。
另一位專家最近到大陸出差,發現當地充滿投機歪風,「很多陸幹都在聊怎麼玩股票,覺得靠這一天就能賺好幾千人民幣,誰還有心上班?」
廠商有心升級,政府須給環境
事實上,面對席捲全球的紅色風暴,台灣的因應策略再清楚不過了,不是往上「升級」,就是與之「合作」,中間如何拿捏,是企業主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而這段轉型陣痛期,難免會有落敗者不堪競爭,落入破敗命運。
可是,對於有心轉型或有能力更進上層樓的企業,政府應該在經營環境與貿易談判上多幫一把,而非處處肘制,成為企業營運的負面因素。
「政府一直叫企業根留台灣,但真的沒什麼條件留下來!」一位分析師觀察,近年台灣與外國洽簽FTA進度落後,加上ECFA後續服貿跟貨貿卡關,許多原本不想外移的廠商,最近都不得不構思移往有出口優惠的東協,免得讓辛苦得來的經營利潤被關稅啃光。
事實上,當今全球最強的工業大國德國,週遭也有許多衛星小國,如瑞士的精密機械、丹麥的醫療輔具、荷蘭的物流貿易等,都擁有難以取代的生存利基與競爭優勢,並沒有一天到晚嚷著會被「日耳曼供應鏈」殲滅。
「其實活路很多,但這些國家的開放觀念,台灣現在真的很缺!」一位產業專家警告,面對滾滾紅潮,台灣不能被非理性的恐中情緒蒙蔽,整天怨天尤人地自我設限,卻不對日益壯大的紅色供應鏈進行因應動作與競合佈局。
或許,躲在紅色風暴後的集體恐懼心理,才是我們最該克服的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