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台灣人的大陸夢

余宜芳
user

余宜芳

1993-02-15

瀏覽數 19,050+

台灣人的大陸夢
 

本文出自 1993 / 3月號雜誌 第081期遠見雜誌

一道台灣海峽,兩岸隔絕四十年。

民國七十八年底,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封閉四十爭的厚牆雖僅打開道小門,一波波探親旅遊的「台灣同胞」如潮水般越過海峽,重登彼岸。自此,兩岸民間的互動鼓聲愈敲愈響,節奏愈來愈快。

就在這一、兩年,許多「台灣人」心中的「大陸夢」清晰浮現。

他們是夢想家、是創業者、是冒險家,雖然兩岸存在各種有形無形的限制,如緊繃的政治關係,大陸人治社會的不安全感……,他們仍躍躍欲試,打算(或已經)將個人生涯重心移到對岸那塊似陌生又熟悉的土地,另闢天下。

最後一塊白手起家樂園 

農歷年前,三十五歲的聯合晚報記者黎大康遞出辭呈,揮別台灣。他計畫偕同攝影搭檔林添福以下半生走遍中國大陸,用相機和筆記錄「中國未來幾十年的變遷」。

一位從未做過生意的基層公務員返鄉探親三年後,決定提前退休,拿退休金回老家寧波開餐廳。

而因江南案在美服刑七年的向拔京去年返台,發現接觸的商界朋友「十個有七個談大陸投資」;半年不到,他已募集十二家建材廠合夥在上海成立貿易公司。

類似故事,許多人信手即可拈出幾個「忽然從台灣失蹤」的周遭親友。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台灣已有百萬以上人次進出大陸;玉山銀行董事長林鐘雄推估,近幾年台灣流向大陸的資金約一百億到兩百億美金。

為了「賭一個未來」,有人賣掉股票房子、放棄穩定工作,帶著半生積蓄飄洋過海;有人攜家帶眷,有人成為家庭、事業間的空中飛人,一年來回二十、三十次;未婚的黎大康為實現「大陸夢」,無奈割捨一段感情。

儘管想到大陸發展的人來自不同領域,動機多元,「經濟面」的考量仍然是多數人編織「大陸夢」的原始動力。

對不甘心一輩子拿死薪水的上班族,「大陸可能是全世界最後一塊白手起家的樂園!」平均三個月跑一趟大陸的「新新聞」雜誌出版部總編輯李利國說。

他認為,大陸的經濟現況類似二、三十年前的台灣--肯打拚,出頭機會多。因此不只吸引幾千家台商設廠投資,一般人心中潛藏的「創業夢」也容易被鼓動。為公司接洽出版業務雖是他前往大陸的主因,但他自己「也不會放棄觀察適合的投資機會。」

一位過去想走學術路線的年輕大學講師,現在頻繁穿梭兩岸,從事貿易工作;出口台灣電腦設備、進口大陸鑄鐵。他覺得這條從商路走得十分自然,「我們在台灣長大的這一代,親身體驗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看過不同產業演進,腦袋裏本來就有做生意的底子。」

東山再起希望所寄 

許多在台灣從商多年,境遇浮沈的人,則視大陸為東山再起的希望所在。

「台灣已經滿了,在這裡我競爭不過人家。」嘗試過建材、房地產生意都不順遂的謝正一直言。兩年前,他先在東北鞍山市開一家進口精品店熱身,藉以熟悉當地環境,建立人脈和銷售通路;今年,他計畫在當地成立台灣製民生用品的連鎖百貨店。

「那麼大的資源為什麼要放棄?我的事業,未來都在大陸。」啜口咖啡,將屆知命之年的謝正一眼裡滿是憧憬。

或許台灣真的資源有限、競爭激烈,分配己趨近飽合;大陸的人口、自然資源、持續的經濟成長……像塊誘人的金黃大餅;企圖心強、具有冒險性格的人很自然地將眼光投向大陸,想到那塊處女地闖蕩。

「開拓藝術經紀公司」負責人耿繼光正和北京洽談一項大計畫:承包一座可容納千人的音樂廳,一方面安排台灣的表演,如流行歌手演唱會,吸引當地人,另方面以具大陸特色的藝文節目,號召台灣去的旅行團。

「可以做的,就衝,說不定這一步我就成功!」四十四年次的耿繼光雄心勃勃地說。

對跟著台商去大陸發展的年輕幹部而言,「大陸夢」等於生涯規畫上一著進可攻、退可守的活棋。

在「奧美廣告」七年,從基層升任研究部門最高主管的陳碧富,前年自動請調大陸,爭取獨當一面的磨練機會。他認為到大陸和去紐約或新幾內亞,意義相同。因為「我一樣會努力工作,只不過走出台灣島,大陸最近。」這位北京奧美新任總經理,入境隨俗,名片用簡體字印,回台灣使用常引起注目。

利多而非利空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去試試也好啊!可以加薪,升遷速度又比台灣快;習慣那邊住的話,乾脆在當地找對象結婚、自己出來創業。」二十八歲的林榮貴一口答應老闆調他去大陸,惟一牽掛的是父母親。露出稚氣笑容,他拍拍頭說:「可以接過去住。」

即使大陸有制度不全、效率不彰、關係至上等不利條件,但看在「有心人」眼裡,卻是賺錢的利多而非利空。

前玩具公會總幹事,曾主持淡江大學教育推廣中心「大陸經貿研究班」的企管顧問陳宗輝毫不諱言表示:「大陸的魅力是「心想事成」,因為它們沒制度,正等我們幫忙建立制度,賺錢機會太多。」現從事兩岸商機仲介的他,甚至將兒子、外甥送往廈門大學就讀,著眼於廈大的重點學生未來出任公職的可能性高,值得及早建立關係。

陳宗輝強調,想在大陸發展成功,必須丟掉民族情感。他常建議客戶不要回本籍地投資,以避免親友成為人事包袱。

理直氣壯扮演中國人 

然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對那片土地的情感,對廣大貧窮中國人的悲憫……都是許多人「大陸夢」裡不可磨滅、分割的一環;民族情感強烈影響他們的生涯規畫。

具有「大中國」情懷者,「大陸夢」的使命感特別鮮明。

「未來十年,我希望能奉獻給大陸資訊界,」高科技專家、十幾年前應李國鼎之邀回台參與資訊工業拓荒的趙家安表示,他對台灣和大陸的感情完全相同,「十年在台灣,十年給大陸」是他當年離開美國時,給自己許下的承諾。

人和植物一樣,總在尋找最適合生長的環境。跑過許多國家,趙家安覺得還是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工作,最有價值。

原籍四川,年紀愈大,落葉歸根的鄉土情懷愈見深濃的曹開華,台北和南京各有工廠生產溫度控制開關,「同樣是中國人,如果有機會照顧那邊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幫中國強大起來也很好!」

製造航空科技產品的美商壽力公司總經理余家錦,兩年前面臨抉擇:到新加坡主掌亞洲業務,或是到大陸發展新的分公司。

他選擇後者。「我希望能改變他們管理、生產的方式;退回我們的步伐,拉著他們的手,重新走一遍台灣經驗。」籍貫新竹客家的他自認扮演「中國人」的角色理直氣壯。 有人則對中國大陸有分「文化上的鄉愁」。

廣播人陳凱倫起初抱著漫不經心的觀光心情陪母親返鄉探親,想不到都深深被當地的生活經驗吸引。如今,他視一年四次的大陸行為汲取節目靈感的充電之旅。

工商時報大陸版主編李孟洲對中國文化有說不出的喜愛。雲林鄉下長大的他,隨口就能說上兩句北京人的順口溜,不自覺中哼出壯美的北方民謠。他的這份孺慕,來自日據時代念漢文、曾返福建省久住的祖父薰陶,未上小學前,他的祖父每天指著家中懸掛的中國大地圖,教他認識地理、歷史。

兩岸生活文化的衝擊 

但不論是為追求財富、成就、自我實現口或為民族情感驅動,許多人在體驗「大陸夢」過程中,遭受到相當大的文化衝擊。

兩岸人民雖擁有共同語言、傳統、種族,幾十年的隔絕,國民性格已大不相同。

夢想為中國廣告界扎根的奧美廣告董事長宋秩銘發現,兩岸人的思考模式落差很大。因此,在當地做事很辛苦、溝通特別累,「非得要有情感、加上耐心才撐得下去。」

他舉例:廣告公司內部討論案子時,習慣打破職位高低,以平等溝通激發創意;但當地同事老覺得這種平等是「假的」,看到台灣派來的總經理和創意指導竟為意見不同當場吵開來,反應甚是訝異。「光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做很多次示範。」

一位在大陸設廠三年的謝姓成衣業者抱怨,大陸人的腦筋像「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很有心機,口才普遍很好,但往往不同的人講的話都一樣,讓人根本摸不透那些是真心話。「台灣的人比較土直,不懂得怎麼應付種種軟性敲詐;免疫力差一點的,人頭被牽去賣還很高興!」

也有許多人不習慣大陸人相對較差的生活習慣,認為他們粗魯、沒教養。黎大康有一次難忘的乘車經驗;一群當地人根本不管自己買的是站票,硬霸著別人座位怎麼也不肯讓,氣得黎大康拍車門大罵:「中國人雖然窮,但要窮得有尊嚴!」他激動得淚水盈眶,座椅上的人安之若素、毫無反應。 

之後,黎大康很後悔拿自己的價值觀衡量當地人民,畢竟,雙方是在迥異的物質環境和社會教育下成長的。

大陸正在改變 

相對地,部分台胞在大陸趾高氣昂、出手闊綽、頻繁出入風月場所……,種種行為也引起當地民眾反感。

似乎交往愈密切,瞭解愈深入,彼此的差異性更凸顯;但同時都也相互影響、穿透。

許多人觀察到效率掛帥、資本主義做法的台商,正快速影響大陸人的思想和行為層面。李利國舉例,三年前,早上十一點半打電話到辦公室,空無一人;今年,早上六點鐘就可能有人打電話到旅館約吃商務早餐,「積極和活力比資本主義社會還強!」

當愈來愈多台灣人渡海實現大陸夢時,可不可能,一百年後的歷史學者將記上這麼一筆--「中國歷史上,那是對中國大陸最重要的一代台灣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