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遠見」我寫了一篇文章 「請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懇切地提出建議,認為「這樣不僅對台灣好,對台灣籍同胞好,也對外省人好。」
這個建議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不過,無論如何行政院長郝柏村是走定了。他一走,「骨牌效應」會立即產生,會有一大批外省人跟著走,雖然還不能說「全數退出政壇」,但外省人在政治上的影響力顯然即將終結。從此可望不再有政爭,「省藉情結」也將逐漸淡化,如果領導人能引領一個正確的方向,兩千萬同胞又能團結努力,則台灣的前途自然光明遠大。
但情形是不是這樣樂觀呢?恐怕一般人還是難免有些疑慮。
如果撇開地域觀念說公道話,郝柏村的政績不算差,品性操守也無問題,歷次民意調查,都有很高的民間聲望與支持,但是他有兩項「缺點」:其一,是不對總統唯命是從;其次,是堅決反對民進黨的台獨傾向,於是朝野聯手,迫他辭職下台。
政潮迭起,問題在制度
郝柏村不願事事請示,有他的法理依據,我們的憲法是「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如果李總統希望他百依百順,也有法理上的依據,憲法上可以指出更多的條文,證明我們是一個實權的總統。
憲法所以這樣含混不清,倒不是當年制憲先賢見不及此,而是那時也正有強人當政,這樣的模稜兩可,方便強人「運作」。君不見蔣經國當行政院長、嚴家淦當總統時,我們顯然是「內閣制」,而俞國華當行政院長、蔣經國當總統時,那又變成總統制。
台灣就是這樣走三步、退兩步地走進「民主時代」,強人退去,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真是「新運宏開」,大家希望憲法能做合理修正,建立制度,立國家百年基業。
即不料憲法愈修愈糟,修出不選總統而又成為常設機構的「強勢國大」、修出準司法機關的監察院,而最為關係重大的行政院與總統的權責畫分,即絲毫未有釐清。郝柏村要求他的辭職能成為「憲政制度」,總統府都堅稱是「個人行為」,與憲法無關。其間的微妙,是不難體會的。
這樣子的政體,、很難避免「人治」,人治自然因「人」而異,總統若強而有力,行政院長又願「配合」,也許會相安無事,否則政潮就難免。無長治久安的制度,都想得長治久安的結果,那是「白吃午餐心理」。
至於郝柏村與民進黨的對抗,從他個人的政治利益來說,那是他不智。任何有關獨立、統一、主權、國土等等問題,他若有「政治藝術」,大可由內政、外交或司法部長代打,但每次他都「不失軍人本色」,披掛上陣而又「身先士卒」,給台獨論者迎頭痛擊,甚至熱血沸騰地說:「只要我郝某人在一天,就不許台獨猖獗!」這回朝野聯手,終使「郝某人」下台。
分贓的疑慮
去郝,是雙方的「有志一同」,但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能合作?那就要看理念是否一致,利益是否衝突。
筆者草此文時,外界正盛傳國民黨要與民進黨組織「聯合內閣」。政治最高境界是天下為公、用人唯才,國民黨延民進黨人入閣,本無不可,甚至是好事。但是此時此地的兩黨聯合,都透著奇怪。
實行政黨政治的民主國家,通常在兩種情形下組織「聯合政府」:第一,多黨林立,而執政黨在議會中又未能掌握多數,不得不聯合某一或某些小黨組成「聯合內閣」,以求通過閣揆,主導法案;第二,適值戰時,組「聯合政府」,以團結朝野上下力量,一致對外。目前台灣戒嚴終止,說不上是戰時,而執政黨在國會仍居多數,兩黨的聯合,就給外人以分贓的疑慮。政黨的政治資源,其實是屬於全體人民的,分贓是損人民以饜一黨之私。
舉個「小」例子:黃信介因他人做票而未能當選,這是令人同情的,但在法院判決之前,無論如何他還不是立委,而一向嚴詞批判國民黨不守法的民進黨人,將黃信介夾帶進入立法院報到、宣誓就職、而且競選院長,受到國民黨籍立委的優禮有加。國民黨立院黨團負責人饒穎奇在電視上公開聲明,黃信介的當選問題,將由兩黨「協商解決」。
國民黨為求當選立院正、副院長、通過閣揆和打擊「非主流派」,已經開始向民進黨妥協,將來若真組「聯合內閣」,也並不令人驚訝。
民進黨奮鬥多年,在立法院掙得三分之一席次,如果組「聯合內閣」,今年底縣市長選舉再多拿幾個縣市,甚至未來總統直選時,黃信介或許信良當選總統,自然就圓了「執政」的夢。既然要實行政黨政治,輪流執政為事理之必然,也沒有什麼可議論的,不過,今天民眾對兩黨仍有不同的選擇。
就現狀來說,國民黨代表中華民國的法統,仍然主張統一,而民進黨則贊成台灣獨立,兩黨各自有支持者,若國民黨執政,而又不改現行政策,則政府可以在安定中求進步;若民進黨執政,又要換國旗,變國號,那麼如何說服內部反對的人,如何肆應國際局面,都非易事,而中共會有怎樣的反應,更是關係重大。現在一有人談到中共對台獨的立場,就有可能被指責為「吳三桂」,為「恫嚇台灣老百姓」,但是中國大陸是一個事實的存在,而又從未放棄對台用武,我們若不正視這一點,那是掩耳盜鈴,智者不為。
希望台灣安定繁榮
郝柏村走了之後,政府真正成了「世代交替」。這種「交替」,不僅屬於年齡層,而是有更深遠的意義。我們大多數人都厭惡強調「省籍情結」、不願提到「省籍」這個字眼,但是討論到國內的政治現象時,我們不能不承認,由外省人主導的國政,今後將轉移到本土人士的手裡。四十年來,「舊」國民黨做了一些錯事,也留下一些成績;國家將來的興衰、榮枯,就要看「新」一代政治人物的作為。
政治上的紛擾,對國家為害太大,目前政潮也許沒有完全過去,但會逐漸平息。台灣是大家的「命運共同體」,不管從那兒來,是先來還是後來,沒有不希望台灣安定繁榮的。李登輝總統是領導的中心,他在憲法上有地位、也有責任率領大家建設這個國家。不管對他的行事方法有無意見,為了兩千萬人的幸福,大家只有支持他,把局面穩定,把事情做好。
所謂支持他,是支持他一切正確的決定,凡是可以討論的事情,自然仍應向他懇切地提供建設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