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起書包,踏出校園,拖著疲憊身軀,快速吃完晚餐後,便衝往補習班報到。一整晚擠在狹小座位上,望向黑板,低頭寫筆記。這是許多學子一天天的生活寫照,也是台灣特有的補教文化。
一直以來,台灣補教市場不容小覷,這幾年補習班家數持續成長,數目遠比超商還多,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全台有1萬8千家補習班,比起十年前,增加了五千多間,其中以國中小的補習班家數最多。
百家爭鳴之地的台北南陽街,短短336公尺,全盛時期曾擠滿三百間補習班,在升學率偏低的年代,眾多大學重考班因應而生,一班都有百人以上水準,直到現在,即使廣設大學、教育政策轉向,不過依舊抵擋不了學生一窩蜂補習的熱潮。
但檢視補習班的教學,長什麼樣子?
補習班的英文是「cram school」(填鴨學校),其中「cram」的意思即是塞滿、填滿,補習班原本的成立初衷,即是在短時間內塞進許多知識,幫助學生考高分。
多年來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取得好成績被視為是成功的唯一路徑,為求速成,補習班發展出一套密集教學法,包含終極筆記、重點整理、高分秘訣手冊等,但當知識成了一條條的背誦法則,種種的填鴨式教育,讓學子被壓得喘不過去,更失去對學習的熱情。
「台灣有七成以上的補教業者根本不懂教育,」中台灣的數學補教名師楊正拋出重話,教書近20年、曾教過600人班的他觀察,補教業進入1990年代後,教學內容成為其次,如何做好行銷、廣告和形象包裝,反而成為重點。
楊正分析,高度競爭下,一些補教業者為吸引目光,建立起噱頭式的教學法,像是「偶像派」「謾罵派」或「搞笑派」等,雖各自都有學生埋單,「不過教學的實質內涵被忽視,也讓外界對補習班抱持偏見。」
打造全台第一大補教集團的補教名師陳立認為:「補教業的確不缺口才好的人,教學法也一直推陳出新,」旗下有好幾百名老師的他說,無論是何種方式,都是回應市場需求,這就是補教業的生存法則。
回歸補習教育的本質,取得好成績,依舊是目標之一,但中華民國短期補習教育事業協會理事長葉純哲認為,隨著近年台灣教育環境變動,補習班再也無法只靠榜單和花俏教學法招生,「這幾年補習班的教學內容,勢必得翻轉!」
首先,面臨少子化趨勢,補習班規模漸小,加上12年國教啟動後,明星高中迷思逐漸被打破,各社區高中崛起,因此中小型、社區型補習班林立。
全台擁有18家補習班的精英國際教育集團張義雄表示:「補習班因而愈來愈像服務業,必須要懂得客製化,理解每位學生的不同。」
再者,社會多元發展下,大眾對「成功」的定義有了不同解讀,學生和家長也對補習班有了不同想像。
張義雄觀察,許多學生來補習,不僅為了上課,在這裡,也成為與他人互動和學習的場域,學生開始分享生活上難題,更涉及人生層次的思考。
為了拉近與學生的關係,張義雄找心理醫生來為老師們做教育訓練,已擁有碩士學歷的他,九年前還特別到淡江大學攻讀心理諮商所碩士,「把學生的心安撫好,學習能更專注,成績自然也不會太差。」
楊正也說,學生上課時,常常提出一些不屬於數學範疇的問題,舉凡人生志向、課外喜好、親子關係、男女感情,他笑說,只要不影響教學進度,他都很樂意分享,這也讓他深刻體會:「補習老師不能只是會教學,也要會教育。」他有感而發地說,在教學現場,補教老師已成為學生的心靈慰藉,「自己要先以身作則,這將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成績之外 也關心孩子的人格發展
另一方面,家長的思維轉變,也讓補習班有了不同風貌,「現在家長不太在意成績,反而問起學生的品格,」張義雄發現,一些年輕家長開始關心小孩的人格發展,因此他的補習班規定,只要學生講髒話,就罰掃廁所,如果打架鬧事,就直接開除,近日補習班還跟鄰近的孤兒院合作,培養學生的志工服務精神。
「小孩子喜歡補習就去補,快樂比較重要,我沒有預期要得到什麼,」東門國小的退休老師王素慧說,兩個女兒從小補習,其中唯有作文補習班「張老師創作藝坊」,讓她們從小學三年級一路補到高中,之後大女兒陳諺芳還獲得台北市國語文比賽的北區冠軍。
王素慧說,作文課的體驗式教學法讓孩子樂在其中,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小孩學習的過程,等待是很重要的階段,但是常被家長忽略了。」王素慧認為,比起有些補習班總是強調速成,她更相信耐心教導的力量。
事實上,台灣有間補習班,從來不問學生成績,補習班信奉的教學法則是陪伴和等待。
位於桃園市青溪國中旁的鴻儒補習班,在大街上看起來極不起眼,卻孕育了無數資優生。
門外的佈告欄上沒有紅色的榜單,而是一則則推薦書籍和講座資訊,走進室內,櫃子裡擺放上百本書籍,有商業、勵志和教育等,還有一整疊DVD,通通免費供學生借閱。
補習班在當地小有名氣,因為這裡出了許多高材生,鄰近青溪國中的前幾名都在這裡補習,國三班50人的規模,幾乎都能上桃園的前幾志願,理化科目成績也名列前茅。
今年60歲的理化老師張榮芳,教書30年時間,曾在台北補習班任教,14年前回到桃園自立門戶。受到前中央大學校長余傳韜的影響,當時一句:「如果對教育有興趣,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種子,20、30年後終將開花結果。」成為他的教學理念。
張榮芳提倡愛的教育,不打、不罵學生,也從不考試,並教導學生自學的方法,甚至還鼓勵學生不要來補習,「台灣會有那麼多人想補習,就是因為集體恐慌症,」熱心的他,只要學生有心學,就算不是補習班學生,也義務指導。
特別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能上到他的課,學生和家長得先經過30分鐘的面談。
「在我這裡,真正弄懂知識是唯一目標,分數我不計較,」他說,若是家長一味追求成績,卻不願看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轉變,或是學生總是抱持被動學習的態度,他便會謝絕。
理化的第一堂課,他不談理論,而是談「緣分」。「珍惜彼此,有了信任關係,就能相互幫忙成長,」對他來說,當學生的心境轉換,就能靜心讀書。之後的課程,他透過講故事的方法來解釋理論,也談及人生哲理,讓埋首在考試壓力的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寄託。
為了擴大教育成效,補習班請來清大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作家王溢嘉等人來演講,也定期舉辦讀書會,開放給學生、家長和大眾參與,儼然就是個文化殿堂。
有次大崗國中校長何信璋也來聽演講,和補習班的學生接觸後,忍不住驚呼:「這裡出來的小孩,真是個個氣質非凡!」
目前就讀武陵高中的江岱諮,回憶起張榮芳的教學,仍相當感動,「這裡不聊成績,是個放鬆學習的地方。」她說,之前曾在其他地方補習,那時成績是衡量表現的唯一指標,讓她備感壓力,表現也不太有起色。
江岱諮的媽媽林櫻智則說,自己對補習教育完全改觀。有次她與女兒發生爭執,打了電話想找張榮芳幫忙,本來想讓他來勸女兒,結果張榮芳花了好長時間、耐著性子與她談論親子議題。「沒想到補習班老師,竟能像個人生導師啊!」
補習班常被人詬病「只懂教學,不懂教育」,不過相較於學校,補習教育具有更大彈性,若願意調整經營思維,透過啟發式教學,也能成為體制外的教育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