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面對複雜的水情問題,台灣怎麼辦?

【時事話題】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5-03-24

瀏覽數 14,050+

面對複雜的水情問題,台灣怎麼辦?
 

過年前完成的「10年大旱」專題,當時時間起算點來自影響農業的停灌休耕政策,因為今年是台灣繼2004年(6.5萬公頃)之後,因為缺水而強制停灌休耕面積最多的一次。

沒想到文章刊出後,由於春雨進帳不如預期,政府端出新的統計資訊發現,從去年10月到今年2月份這5個月,是台灣自1947年建立雨量偵測系統以來,冬季同期降雨量最少的一次,宣告此刻我們面臨的是「近70年來的大旱」!

今天參加一場由水利署召開的會議,散場前,這陣子忙到翻掉、不斷召開各部會抗旱會議的經濟部次長暨水利署代理署長楊偉甫拜託每個人,「請大家一起來祈雨吧!」語畢,在場人士只能跟著苦笑。

看到各大水庫如溜滑梯般下滑的儲水量數據,已經很久沒嚐到缺水滋味的台灣,不得不從4月起祭出第三階段的限水措施,目前實施區域包括新北市跟桃園一帶的石門水庫供水區,粗估影響範圍近300萬人。

然而,隨著採訪足跡愈加深入,愈會發覺台灣各種年久失修、無人聞問的水情議題,幾乎都到了盤根錯節、難以處理的地步。

面對複雜的水情問題,台灣怎麼辦?_img_1

首先最要命的,是水源地上游的山林保護欠佳。當我們愈往水庫上游走,愈發現台灣山林幾乎都有嚴重的「禿頭」,不時發現這邊一片土石崩塌、哪裡又一塊植被滑落。看到愈來愈多的天空步道、高山茶園、或蓋在懸厓邊的民宿,凸顯台灣水土保持不佳的既成事實。

其次,身為最重要的儲水設施,但此刻各地主要水庫,除了較晚建造的台北市翡翠水庫,其他幾乎都面臨死亡威脅。淤積最嚴重的南北兩大水庫(桃園石門&台南曾文),卻也是規模最領先、影響層面最廣的兩個水庫。

當你站在水庫現場,看到一堆卡車忙著挖淤泥,在大自然的壯闊背景下,那副畫面簡直跟螞蟻搬小沙粒沒兩樣,你不由得會想:「這麼做,何時才挖得完?如果哪天真的沒了水庫,我們該怎麼辦?」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最後,在用水分配這個環節,政府長期忽視農業具有涵養水源的無形價值,這種「輕農重工」的態度,也頗令人擔心。一旦未來缺水真的變成「新常態」,我們吃的糧食要從那來?台灣還有種植抗旱作物的技術嗎?講白一點,假如每次遇到缺水都強迫農民休耕,再這樣搞下去,以後還有人肯務農嗎?

說到底,台灣政府面對水的問題,缺乏一個從上游集水、中游儲水、到下游用水的完整思考與長期策略。結果每次狀況一來,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又看到類似的症狀,每隔幾年就發作一次。

當水資源問題已經大到形同「氣候變遷」這麼可怕的全球共同挑戰時,台灣政府的應變態度與執行作法,是否也該有所升級或調整?畢竟,全民祈雨這種古老點子,在科技昌明的現代,聽起來真的有點搞笑、也太令人感到無奈了。

面對複雜的水情問題,台灣怎麼辦?_img_2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