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中國經濟顯然面臨諸多的挑戰。尤其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為中國的經濟成長率,訂定了7%左右的目標後,不僅宣告中國即將邁入30年以來最低的GDP水準,也讓中國各行各業邁入所謂的「經濟新常態」。
在2015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指出,經濟前進的困難與挑戰包括投資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不多,國際市場沒有大的起色,平穩增長,難度加大,一些領域仍存在風險隱患。
其次,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突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農業基礎薄弱。
另外,中國民眾對醫療、養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環境污染嚴重,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尤其是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甚至是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亂作為,一些腐敗問題怵目驚心,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
隔了4天後,在人民大會堂同一個講台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發言指出,除了經濟結構的扭曲,中國政府的激勵機制正在發生變化。
「過去那種政府深度參與經濟決策的模式正在淡出,但規範市場經濟的服務型政府模式尚未建立,」同時是中國全國政協委員的錢穎一表示,中國正處於轉型期間的中間狀態:「就是政府權力並未顯著減少,但做事積極性減少了,這也是導致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
產能過剩也是中國經濟當前的燙手山芋。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總經理李讜,同時兼任中國民建中央副主席,他指出,目前中國在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鋼鐵和船舶五個方面,產能過剩的問題特別突出。
「一些地方對壓減產能的工作缺乏主動性,顧慮重重,持觀望態度,」李讜說,這是目前化解產能過剩遇到的困難。此外,產能過剩行業也普遍存在重複建設嚴重,企業規模小且分散,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低端產品過剩而高附加價值產品不足的景況。
生態環境惡化,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危機。中國民建中央副主席、山西省主委衛小春披露,中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水危機」愈來愈嚴重,而缺水比霧霾更隱蔽。
資源環境透支嚴重,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也有同樣看法。「中國年化肥使用量佔世界的35%,相當於美國、印度的總和。地下水嚴重超採,部分地區地表水和耕作層土壤污染嚴重。」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直言指出,融資難、融資貴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攔路虎」。
在中國融資有多難?中小微企業主們經常感嘆:「借貸如討飯:討一元十元叫乞丐,討一萬十萬叫借貸。」而中國企業融資成本之高,世界罕見。此外,中國融資險。由於銀行貸款難尋,不少企業家被逼上了借高利貸的不歸路。許多變相的高利貸月利率達到了10%以上,令人咋舌。有人說:「熱血澎湃高利貸,錦上添花靠信貸。有錢你是我的愛,沒錢老子把你賣。」
綜合兩會眾多與會專家學者的意見,解決種種沈痾的癥結,仍在於依法行政、讓市場發揮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創新等等。
中國未來的改革之路仍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