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並強調將不再推出刺激經濟的短期政策,中國政府未來的投資風向將吹向何方?2015年中國兩會上,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透露了新的投資路線。
「未來投資的具體路徑就是要解決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三個重大問題,」徐紹史指出。
首先,投什麼?徐紹史表示,現在中國政府的投資已經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而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用於「補短板、調結搆、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
基於這樣的考慮,發改委推出了七大工程包和六大消費工程,就是解決「投什麼?」的問題。
據了解,七大工程包涵蓋重大網絡工程、健康養老、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油氣、交通、礦產。六大消費工程則為信息消費、綠色消費、穩定住房消費、提升旅游消費,以及挖掘教育、文化、體育的消費潛力,加上適應中國老齡化需求的相關消費。
徐紹史舉例介紹,先前不久中國工信部向另外兩家通信企業頒發了4G牌照,4G牌照發下去之後,先要建設網路基礎設施,經過測算,即將帶動幾千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而且「這麼一個投資完全不要政府投入,都是企業投的,」徐紹史特別強調說。
其次要解決的是「誰來投?」。徐紹史表示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兩句話:第一句話,政府要用好自有資金,也就是財政資金。 第二句話,要撬動社會和民間投資。
中國發改委在2015年掌握的中央預算內投資4776億元人民幣,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已經達51兆元人民幣,兩相對比,中國政府占1%都不到,「所以要用好這個投資。」
關於如何撬動社會和民間投資?徐紹史歸納要點為放寬市場准入,創新投融資的體制機制。
第三個要解決的是「怎麼投?」的問題。徐紹史指出,實際上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加強合作,政府將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共同投資來加強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我們也正在起草『特許經營條例』,去年我們也給各地發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性文件,有合同範本,」徐紹史說。
徐紹史也特別補充另外還有在投資領域很重要的兩件事,一是政府必須把一些現金流比較充裕又有穩定回報預期的好項目拿出來,讓社會資本、讓民間資本來做。二是政府還要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與政策性金融機搆、基金、社保、保險、信貸、社會上的各種投資基金和投資公司加強合作,共同來擴大投資的規模。
「我們這麼大的國家,而且現在還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們投資的領域很大,投資的潛力也很大,所以我們在一些需要投資的領域來加強投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徐紹史說。
放眼2015年,中國政府在投資這件事上學聰明了,不走傳統重覆建設、為政績而建設的老路,新的方向是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提高投資的效率,達成精準有效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