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中國大陸最熱鬧的上海第一百貨公司裡,萬頭鑽動,人潮像移動中的火車車廂,分不清是自己走路,還是被人潮推著走,連空氣都是熱的。
這就是十四大以後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號召下,人人都是「實踐檢驗真理」的信徒,一場前所未見的財富、權力、資源重分配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大環境是中國大陸確定經濟改革路線後,中央權力下放,民間活力興起,但是由於欠缺遊戲規則,產生廣大的灰色地帶,專門研究大陸總體經濟的學者張榮豐指出,政治權力就是現階段大陸的叢林法則。
一方面中央下放權力,例如五百萬美金以下的投資案,縣級單位就可以決定,鼓勵個人做第二職業,鼓勵單位自己搞項目等等,使得以前有權、但不能拿權換錢的官僚體系,也機制轉換成權力和金錢糾結的逐利場。另一方面,法規不清創造出靈活的活動空間,有需求又有供應,自然一拍即合。
追求有效保證
張榮豐解釋說,過去大陸是因為民間儲蓄幾近於零,所以公有制行得通,現在民間儲蓄已經兩千億美元,開始對公有制造成衝擊,但是大陸對財產保護法規(如民法債篇、物篇的規範)都付諸闕如,不能保障私有財產,「最有效的保證就是勾結幹部,所以大家都想及早跳入政治圈,」他說。曾經有些個體戶組織起來,要求加人人大,就是最好的例子。
關係、渠道,成了在大陸生活行事的必需品,外來投資者更不例外。一般觀察都認為在這方面,同文化同語言的台商、港商最占優勢,送紅包、乾股、招待出國,稀鬆平常,手筆大的進口高級轎車供中方重要人物使用。
不過台商間傳說,日本人做公關也有特殊之處。例如某日本商社有內部資料,不但能告訴你做什麼生意該找什麼人、透過什麼渠道,甚至包括對特定對象應該送什麼禮。
不幸的是「關係」的胃口愈來愈大,一位台商表示,山東有政府部門找他合資蓋樓,他估算可能要拿二0%建坪數做公關。
上海波士頓諮商顧問公司項目經理吳清忠也說:「為關係付出的代價無法預計,千萬不可以把特權請進窩裡(在企業任職)。」當台商在大陸經營漸上軌道時,原先特權可以提供特別幫助,現在演變成「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困境。
三代人最後的瘋狂
泰國正大集團已在大陸投資十三年,投資項目多達五十多個,執行副總裁陳定國特別提醒:「關係應該只是潤滑劑,企業運作不能全靠關係,還是要靠齒輪(實力)。」
但是這一波經改,大陸本身爆發出的回應比國外還要熱烈,一位台灣投資顧問形容這種景象如「三代人最後的瘋狂」。第一代如鄧小平元老級人物,九二年幾乎一個月凋零一個,惟恐時不我予,趕快改革;第二代是在位者,但即將下台;第三代為中生代,有關係就用關係,有權力就用權力的大有人在,都要把握機會,能撈就撈。
好的一面是積極任事,吉林的電子廠為了找買主,廠長坐了兩天火車到上海拜訪台灣廠家;上海淮海中路挖地下道,採用明挖的方式,馬路兩邊一圍,開膛破肚地就動起來,十四個月全部打通;五月間上海外灘還在拓寬,十一月已完工,紅磚道擺起咖啡座做生意。
九二年五月,海基會副秘書長石齊平參加兩岸研討會,當時經濟學者還在問:「你們的市場經濟是不是就是我們的商品經濟?」十一月石齊平再訪大陸,人人對市場經濟琅琅上口。
民間更展示旺盛的創業精神,一位台商形容大陸人「狠」有創業精神,以前蹲在路邊、閑磕牙的人都變成賣小食,或換黑市的單幫客。四十多年不能自己作主選擇吃那一行飯、不能自己當老闆,現在是全新的一刻。
深圳「台屬」(在台灣有親人)要合資搞企業,每位台屬最多出資五萬人民幣,僑辦、解放軍、企業家聯誼會、社科院成員都要「搞個項目」,將來做什麼投資?「什麼都可以做」是他們的標準答案。
深圳大學一位經濟學教授也一再追問:為什麼珠海准許成立個人公司,深圳不准?他也要試一試。
「無上級單位」最被看好,最早是由大公司集資成立新公司,營運只要對股東負責,後來演變為人頭公司、假外資公司(透過關係到香港註冊再回大陸投資),本地興起的民間投資無疑是灰色地帶的生力軍。
土地是這一波經改中最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本地人機會比外地人大得多。一位熟悉大陸現勢的台商發出警告,大陸正展開一波「圈地運動」,自己人拿地容易(關係更好),而且成本低,等台商接手時成本已經墊高好多倍,一旦緊縮銀根,很容易被套牢。
致富神話多
很多致富故事聽起來都像是神話。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陳樂波就說,解放日報一位記者當初想找十家國營事業籌資,預計每家籌一百萬,結果籌到一千八百萬人民幣,拿來搞營建、批土地、炒股票,現在公司資產有八到十億人民幣。類似的神話多的是。大陸現在盛行的順口溜是「萬元不是戶,十萬剛起步,百萬算大戶」。街上手持大哥大,騎簇新摩托車的個體戶就是最好的佐證。
非法事件也陸續發生,多年前在日本、台灣發生的千面人事件(故意破壞產品來敲詐),今年已在北京發生。北京一家日本大廠為了擺平當地牛鬼蛇神,每個月付費給當地區長幫忙。
深圳外圍(俗稱關外)搶車、重大謀殺案層出不窮,有些計程車司機好心教導外來客如何分辨合法計程車,但是「奉勸諸位,沒事最好天黑前就回到關內,」他說。寶安的台商在宿舍蓋好前,利用關係住到當地公安局長或鎮長家裡,以策安全。
菁英創業投資公司協理李志承分析這些亂象,癥結還是「大陸把台灣四十年經驗壓縮在十多年、甚至是幾年內發生,怎麼可能不亂?何況還有人惟恐天下不亂。」
不想走後門的投資者覺得大陸市場的亂讓人頭痛,又不免擔心失去先機;不得其門而入的覺得不平;激進的、喜歡混水摸魚的正可以如魚得水。
不再爭辯姓社、還是姓資的中國大陸,很多時候比資本主義還資本主義,比自由世界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