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報上看到兩則消息,都很有意思。一則是某報副刊的專欄裡,輪流執筆撰稿的學者針對課徵土地增稅發表一些共同聲明,希望社會改革的腳步能快些。在具體意見後面,有一小段附言:(本)專欄已經寫了兩年,台灣的(社會)問題依然持續惡化……。
另一則消息是某位學者沈痛地表示:政府機關為了搏得博採眾議、察納雅言之名,往往講學者參與政策的擬議。但是,這只是形式而已,學者表示的意見只會被列入會議記錄,政策照(原定的)計畫進行。這位學者指責,這是政府機關「強迫」學者為政策背書,他考慮以後拒絕再參加類似的會議。
學者們以文字揭櫫主張。督促興革;以言語貢獻智慧、指引迷津;都很令人敬佩。然而,社會的進展和政策的釐定「應該」照學者們的意見嗎?或者說,學者的意見「應該」受到多少的重視呢?
各方競逐是民主常軌
最近在美國出版的一本農業經濟教科書裡,有一章專門介紹影響美國農業政策的各個利益團體。這些利益團體的規模有大有小,所關心問題的範圍也有寬窄之分,影響所及的勢力範圍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別。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書裡指名介紹的主要農業利益團體就有四十個之多。
這些利益團體彼此的利益當然也有差異,甚至衝突。因此,一旦農業政策有調整的跡象,相關的利益團體馬上動員各種資源:或者要成員寫信、打電話給自己選區的民意代表,或者在報紙媒體上登廣告呼籲,或者花錢請公關公司出面遊說行政部門的主管官署。當各方面的意見都呈現出來之後,行政部門或立法部門再根據各種利害的考慮決定政策。這種方式下作成的政策不一定能照顧得到所有的利益,因此也絕對不是十全十美、皆大歡喜的;但是,這是上軌道的民主政治裡,政策形成的常軌。
我們自己的情形呢?
在過去行政部門獨攬大權的時代裡,少數黨政菁英可以「以人為神」地決定各項政策;立法部門密切配合、輿論民意也隨聲附和。但是曾幾何時,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家和商人在擁有充分的經濟資源之後、當然也開始形成各種聯盟;一方面設法爭取政治資源,一方面也希望藉著影響政策以享有更多的經濟資源。
因此,在解嚴之後,嗅覺和反應都很靈敏的企業和商人對政治的參與愈來愈深入,影響力也愈來愈大。不過,這些企業家和商人之間的利益也有衝突矛盾的地方,也就多少能彼此制衡。而且,行政部門為了維持自己主導的地位,當然會聯繫或利用學者以抵制其他的利益。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比較令人擔心和著急的,倒是一般民眾的利益比較分散模糊,如上過去一向沒有積極表達意見的習慣,所以還沒有形成各式各樣的利益團體,來保障相爭取自己的權益。如何看待學者意見?
這麼看來,我們這個社會離民主政治的常軌顯然還有一段距離,學者意見不受重視或甚至被利用,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在這個轉變的過程,或許,學者們最應該、也最適合做的,就是以自己專業領域裡的體會來宣導觀念、教育民眾。這樣子「慢慢地」誘導一般民眾增加對自己權益和政治過程性質的認知,而後由他們自己「慢慢地」形成各種利益團體,再積極地參與政策地擬議和訂定。
有一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嘗言:(經濟)學者的意見值得社會大眾駐足聆聽,並稍加思索;但也僅止於此!」大哉斯言。
(尹明為台大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