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蔡泓
實習單位:Appworks(之初創投)
【實習心得】:
站在圓心,不斷摸索尋找前進的方向
上了大學,我們突然擁有了幾近全然的自主權,可以選擇想上什麼課,或是,要不要去上課,可以選擇要把自己的時間投注在哪裡,選擇想要了解的人,想要知道的事.
一上大學的我們,就像像站在一個圓的圓心,放眼望去盡是無邊無際的遼闊,轉了一圈不知該往哪走,而隨著我們遇見了一些人,參與了一些事,這個圓縮減成一個半圓形,我們在迷惘和焦急中徘徊,試著和自己對話,不知不覺,半圓又成了四分之一個圓,接著,我們又投入了一些事,相識了一些朋友,也多和自己說了好多話,四分之一個圓繼續慢慢縮小,最終,我們將找到一個前進的方向。
很遺憾的,這是理想狀態,事實上,我們的起點常常不是一個完整的圓,也許因為所就讀的科系、學校、地區或等等因素,有很多領域的資訊是不容易取得的,也許有人會說,這個不完整的圓還是很大,一定還是包含了不錯的選項,但假如,「最適合」你的工作藏在一開始就不在選項裡的那些缺角中呢?你連了解的機會都沒有呢?
搭上名為AppWorks的火箭,認識了「網路」
我很幸運,有機會進到 AppWorks 之初創投實習了將近一年,AppWorks 是目前亞洲首屈一指的創業加速器,公司分為財務部及育成部,財務部負責分析及投資新創公司,而育成部則負責籌辦6個月一期的創業育成計畫,為遴選進來的團隊安排課程、調整產品及舉辦Demo Day等等,而我就在育成部裡和團隊們一同打滾和學習.這段日子,將我的圓補足了好大一塊,現在看來,也許是最重要的那部分。
我來自政大國貿,著名的文組大學,堅強的商學院實力,有許多值得稱讚和感謝的地方,卻也有著文組學校共通的盲點,身為一個非綜合型大學,只有少數幾個理工系所,這樣的生態導致校園內少了許多領域的聲音和視野,所激盪出的火花多樣性稍嫌不足.而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在進到 AppWorks 後才發現的問題,在這之前,我也天真的認為對自己未來的模樣掌握和瞭解了十之八九。
現在回想起來,著實為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感到幸運無比,有點晚,但還不算太遲.
接下來將談談我從這將近一年的奇幻旅程裡所拾回的寶藏。
我主要的業務是協助籌辦育成部大大小小的活動,主管讓我和另一位實習生輪流擔任活動的總召來學習,細心及籌劃能力的磨練這邊我就不多提,因為這是較顯而易見,用心參與後必定會得到的果實,我想分享的是我從和大家的相處及從旁的觀察中所汲取到,較為不一樣的養分:
(圖說:AppWorks 第八屆Demo Day)
一頭栽進了「網路產業」這道大浪
大四以前,我的人生規劃以進品牌公司行銷部門或廣告代理商為目標,對於科技業敬而遠之,同學們的答案也通常八九不離十,「網路」對我來說更只是一個生活上所必要的一環.沒有太多的想像和瞭解,直到踏進AppWorks後,參與了許多為創業者所安排課程,聽著團隊們彼此的交談,「網路」這2個字瞬間多了好多好多的意義,電商、廣告投放、軟硬整合、020、Big data等等幾乎從沒出現在腦袋中的字彙一下子充斥在生活中,而我感到欣喜若狂,這全然是智慧經濟的體現,相較於以往的產業,這個領域最重要的資本就是腦袋,而非數萬坪的廠房和龐大的資金,對於骨子裡有無限叛逆因子、熱愛冒險的我來說,這無疑是塊迷人的寶地,在這裡,比快、比腦袋、比心力,充滿著以小搏大的快感。
不敢說這就是畢生志業,但至少,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網路」的存在,呼應到前頭提過的,一部分當然必須檢討自己以前找尋資訊的積極度要再加強,但這的確也是一個文組科系及非綜合型大學必定會面臨到的問題,少了電機、機械、資工等理工領域的交流和衝撞,學生的視野將不自覺地窄化,而這有可能讓我們錯過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也許,在那些我們平常觸碰不到的領域中,有著能讓我們大顯身手的舞台。
學著用最聰明的方法解決問題
在這裡的創業團隊們大多都是1~3人左右的小團隊,在人力、資金都非常吃緊的狀況下,做事的方法不可能和資源豐沛的大公司一樣,必須用最少的資源達到目的,這是我們在AppWorks最常講的「Hack」精神,它指的是一種不完美、不追求美觀,只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速度及實用。
可以看到團隊用白紙充當背景、以桌燈當光源,就這麼拍起產品,或是請其他團隊上相的夥伴們來擔任模特兒等等,乍看之下雖然都是小事,但要能習慣於思考出這些「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的是不受框架限制、高速運轉的腦袋。在AppWorks實習看了許多各式各樣新奇的方法,有時也跟著團隊一起胡思亂想,漸漸地發現自己遇到問題後的思路有些改變,更為靈活,能從較為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事情,也會更大膽地運用身邊所能觸及的資源。
打群架的時代,社群的力量無比重要
我加入AppWorks的時候,育成計畫已經來到第七屆,一屆平均有20個團隊,這個龐大的「校友」網絡平常有非常多交流的機會,跨屆的分享、各種主題的討論會、workshop等等,在這之中我感受到孤軍奮戰跟打群架的差別,許多合作就在團隊間的聊天、請益中發生,創業者互相分享合作過的廠商和老東家,交流彼此的技術,一起討論激盪所遇到的問題,用自身的專長和經驗協助彼此。
在深刻體會到一個強健的社群所能帶來的效益後,便想將這樣分享及傳承的力量帶回系上,剛好之前參與到一個系上學長自發性舉辦的講座,內容為邀請年輕系友回來分享職涯經歷,我便向學長提出想接手擴大舉辦,而在和幾位夥伴一同集思廣益和討論下,這個論壇已運行到第3屆,不斷修正,以期更貼近需求,除了大型的職涯、學涯講座外,學弟妹也可提出想了解的主題,由我們邀請學長姐舉辦小型的圓桌餐會,進行更深度的交流,未來期望能建立完善的系友履歷資料庫,強化社群的功能。
這個論壇旨在連結「已畢業」的系友及「在學」的學弟妹,將職場上最真實及最新的資訊帶進校園,讓在學生可以儘早對實務有更多的瞭解及做準備,傳統的系友會通常著重在畢業生的交流而較缺乏這方面的功能,而這一環,是我認為傳承及匯集力量最重要的部分。
(圖說:第二屆政大國貿職涯論壇,分享主題包含科技業、金融業、網路創業、汽車產業等等)
抓緊任何訓練思考的機會,別讓腦袋停止轉動
如前所提,我們實習生可以參與所有為創業團隊舉辦的課程,有學長姐的實戰分享、業界前輩的創業心法、個案討論等等,剛開始,我像聽故事一樣聽得津津有味,但1,2個月後猛然發現,這樣的心態讓我終究只能得到一個又一個好聽的故事,成長有限。於是我開始訓練自己,強迫自己跟著講者的思緒走,當他們說到他們遇過的難題,我會盡量在他們說出他們的做法前,思考如果是我該怎麼做,接著再和講者的答案相互應證,雖然也許他們的答案不一定是最佳或唯一解,但我認為這樣的方法,讓我一個原本對網路產業感到陌生的門外漢,開始學著如何像一個網路人般思考.剛開始非常吃力,常常一個多小時的課程聽完像是虛脫一樣頭昏腦脹。
同樣的方法我也運用在公司前輩為創業團隊提供的顧問時間,一面聽著創業團隊簡報,一面思考這個商業模式中是否有什麼問題或值得討論的地方,接著再從前輩的回饋中去檢視自己的答案缺少了什麼層面.幾個月後,我有意識地感覺到了自己的思緒有了成長,也稍稍能抓住了一點點網路的脈動。
小米創辦人雷軍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經過了自我的思考特訓後我很認同這句話,大家可以把戰術理解成「執行的方法和手段」,而戰略則是最主要的「核心價值和策略」,我們總習慣於快速的開始然後勤奮的埋頭苦幹,展現強大的執行力和企圖心,但說到底,我覺得很多時候,腦袋裡的交鋒才是主戰場,找出真正要達成的目標和渴望解決的問題再開始戰鬥.當然,前提為你不是ㄧ個光說不練的夢想家.要如何使自己不要陷入埋頭苦幹的謬誤,我認為讓腦袋習慣於不斷的思考是個好方法,仔細觀察聰明的人做事,會發現很多時候,自己因為懶惰而無意識的讓大腦停止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