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出任台大校長到現在已二年半,那些事情覺得比較滿意?那些比較失望?
答:比較滿意的走台大將來的整體發展。硬體建設方面有一個五年具體計畫。從去年開始蓋農業綜合大樓,今年是工學院綜合大樓,明年是管理學院,接下去是新的圖書館、理學院的生命科學大樓。醫學院的九十億元整建計畫完成後,全部的硬體建設大致完成。
按照計畫,下年度將成立台大第七個學院-管理學院,共有七個學系。未來幾年的系所增設,提出的計畫,教育部大致認可。
台大這幾年的研究風氣發展不錯。以今年為例,最近行政院頒發的五個科技獎,台大專任教授獲得三個,兼任教授得到一個。
而國科會通過的七十九個傑出研究獎,台大專任教授佔了二十六個,台大與中央研究院合聘或兼任教授加起來得到三十六個,這是比較顯著的成就。
提升行政人力
比較不滿意的是行政上無法充份支援研究和教學的活動。主要是大學的學術活動是站在國家知識最尖端,也要努力站在世界最尖端,但行政的人力受到組織、結構和傳統限制,素質上也不能充份支援。因此從前年開始我們實施新辦法,新進人員須具有大學水準,經過甄試才能進來。
去年暑假開始,我們也辦了行政管理研討會,讓每一單位檢討本身的業務,及提出改進措施。並選了浦華大學及淡江大學作為行政經驗的借鏡。透過新進人員的水準提高,在職人員的不斷研習與訓練,希望能夠提升行政人力,進一步支援教學與研究活動。
另一點感覺不很滿意的是,學校很龐大、訊息不能很快傳達,不能讓大家很快知道學校想要做什麼、已經做了些什麼。
去年開始我們辦了「台大校訊」,十天出版一次,由三位同事辦,希望很快改為週刊。「校訊」是讓校內同事與同學瞭解關於學校發展的情況,另外也分送到國內外二十多個台大校友會。但發行量有限,總覺得不能把重要訊息都讓大家知道。辦「校訊」的同事,還要兼辦國際聯絡工作,很忙碌。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登出來有時顯得很平淡。例如剛才提到的行政管理研討會,對台大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但在「校訊」上就變成非常簡單,大家看了以後也不會體會到它的重要意義。
向他校借鏡
問:你說的重要性,是否指台大過去從未辦過?
答:是的,我們從來沒有試過這種全校性的訓練,來檢討我們到底有那些問題。
問:選擇清華、淡江作為參考,是不是行政管理問題在台大特別嚴重?還是每個學校都有這種問題?
答:我想應該是程度問題,有的學校也許問題多一點,有些比較少一點。縱然都有問題,我想看看別的學校對我們也有幫助。
台大在國內的歷史傳統,總被認為是最好的一個大學,到別的學校看看,的確有很多借鏡之處。淡江是私立大學,固然比台大更具彈性,有更多的自由空間來處理事情;清華大學條件跟台大一樣,但我覺得有些地力也比我們有效。
問:是不是因為清大比較新?
答:我想這是原因,但不願拿來做藉口,清華比較新、比較小,假定想要做什麼事情,力量比較能達到。台大比較大,感覺很用力,但不會一下子看到結果。
以台大的規模來講,台大這學期全較有一萬六千五百多個學生,清華大約三千多個。清大跟台大工學院差不多一樣大,但行政結構也是校長、三長制(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三長下面單位大致一樣。台大總務長要處理的問題就要比清華總務長繁雜多了,所以特別辛苦。台大師資包括助教在內,專任的有一千六百多位,其中副教授與副教授以上的專任教師有一千一百多位;另外兼任的教授與副教授有五百多位。所有教師加起來有二千一百多位。
此外附設單位像台大醫院、溪頭實驗林、山地農場、農學院的附設農場,加在一起相當龐大。行政人員約有一千人。
發展研究風氣
問:你提到研究風氣發展得不錯的,似乎只有理工學院?
答:傑出研究獎包括人文與社會科學,再如醫學院也非常好,教授都很用功,他們要教學,要研究,大部份還要看病。一九八五年他們在國外雜誌出版的文章有五十五篇,就醫學院來比,台大最高。
問:你談到的這些成就是跟研究風氣有關,還是和各系本身的制度有關?
答:我自己要想的是:那些條件欠缺,使他們研究起來不方便?比如說,這些年來,文學院硬體建設發展較慢,系所有增加,但建築、房舍幾乎沒有增加,只蓋過一點小的建築物。所以有的教授要兩人、甚至三人共用一間研究室,兩人一間研究室是很不方便的,三個人更不可想像。另外這些年來家庭經濟狀況改善,一般教授家裏可能有書房、有電腦、有冷氣。而學校反而沒有家裏舒服,就比較願意留在家裏。所以我的感受是,第一步學校應該提供應有的設備,第二步才能夠談到要求教授留在學校。教授留在學校,不僅關係自己的研究,也會影響到學生。
教授留校影響深遠
李遠哲也講他自己為什麼從化工系轉到化學系,因為他每天晚上經過二號館看到化學系的教授在那裏做實驗,他受到感動,所以就轉到化學系去。假定一個學生常常經過教授研究室,看到教授那麼努力用功,我相信對他們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教授一下課就走了,對學生的求學熱誠也會有影響。另一方面教授留在學校裏,彼此切磋、商量事情也很方便。教授有上班時間,在學較可彼此討論問題,對學術研究水準的提升,研究風氣的改善,一定有很大幫助。
所以做為一個行政工作者,我第一個應該做的事,是使每一位講師以上的老師,都有一個研究室,這是我的責任,尤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研究室有了以後,第二步走怎樣充份利用,建立自己的系風,先進的非常努力留在研究室裏唸書,後進的就很容易跟著。
問:很多學校聘請老師,以自己校友為優先,台大是不是這樣子?
台大是否近親繁殖
答:最近也有人問到這問題。我整理台大教師名單,本校畢業生的確比較多,但絕不是光要本校的,排斥別的學校,絕不排斥別的學校。台大有二百多位老師都不是本校畢業的,有一部份是以前老一輩,當時台大沒畢業生,當然是外來的。但也有很多比較年輕、資淺的,並不是本校的。
早期台大是全國唯一的大學,台大的學系最完備,早期一些系所沒有辦法請到別的學校畢業生到台大來教書,所以進來的都是台大畢業的比較多。外面有誤解,覺得台大只接受自己人,所以乾脆不試了。系主任有個空缺想請教授,他能想到的總走他那幾個前後期畢業的,或他那個系教授推薦的,因此很自然的從本系畢業的找。
台大很自由,各系徵才不一樣,有的登廣告,有的通過青輔會,有的知道什麼大學有拿博士學位的,系主任就趕緊去連絡。一般來講,聘請教師由教授會議決定,向院校推薦,教務長跟校長都不做決定,由教師評審委員會做決定後,推薦給校長聘用。然而台大的傳統走教師評審會的決定就是最後的決定。
問:人家都在談「教授治校」,有人贊成,有人覺得時機不成熟,你的看法如何?
教授治校
答:每個人都講「教授治校」,到底每個人所講的「教授治校」是什麼樣的定義,不是很清楚。台大是相當教授治校的,台大最有權威的一個教授組織-教師評審委員會,是由教務長當召集人,成員包括六位院長、教授選出的代表以及校長推請的代表。校長推請的也都是由教授次高票選出的代表。這個委員會決定新進教師及升等。台大教務會議,也是教務長做召集人。出版委員會,也由教務長做召集人,他們分配預算,校長從來沒有干預過。在評審委員會之前,須先通過各院院務會議、系教授會議,不是行政主管能單獨決定的。此外還有很多委員會,決定各種重要校務,所以我覺得相當算是教授治校。
問:美國柏克萊加大的經驗是,當某一個院系比較不好時,他們成立一個跨院系的委員會來重整這個系或這個院。你覺得在台灣可不可行?
答:我覺得不容易做到。如果某一學系水準不好,請人來評鑑,檢討結果走那幾個教授不稱職,校長是不是就把他解聘呢?
問:在你理想中,你希望台大變成怎樣的學校?
答:希望台灣大學跟世界一流大學一樣,是學術上的重鎮。要達到這樣的水準,在重要學術領域,必須有世界第一流的教師,他的著作在世界上有第一流的頁獻。從學校行政單位觀點來看,希望能提供各種設施、設備,像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樣,然後才能夠期待教師的成就跟世界一流的大學一樣。
一流設備一流教授
比較困難的是,我覺得學術上密切接觸是非常重要的,我總覺得台灣的學術圈子不夠大。因為不夠大就不能充份分工跟專業,所以每一個人在每一方面都多少涉獵一點,相當廣泛,但是對每一特別的領域就缺乏非常深入的研究。
問:是不是國內的教授太忙?
答:這個原因也有。假如你研究深入到一種程度,會發現自己很孤獨,在你的本行裏,你變成非常少數,當你碰到問題時,很少人有同樣水準跟你交換意見,切磋的機會比較少。學術研究的圈子要大到一個相當程度以後,才能夠支持分工與專業,和真正的深入。
國內的學術圈子不夠大,跟國外更大的圈子關係也不夠密切,時間上落後了,資料也不方便取得,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是「才華的分散」。我有很多朋友,一般來說,留在國外的學術成就比較高,同到國內學術成就比較低。是不是回到國內的人都懶惰不做事?我覺得這樣講太不公平了。是不是回國的資質上比較差,不如留在國外的?我覺得也不是。
假設有同樣的水準,同樣的訓練,同樣的努力,為什麼回到國內的學術成就就少了呢?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環境不是那麼方便,不再有那麼多人跟你在一起,彼此互相刺激,提升你自己的水準。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對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有很多學術以外的要求,讓他花很多時問在學術以外的事情上,他的頁獻也就分散到學術外面去了。
在第一流大學,短短幾小時可碰到很多世界一流的人物。在那種環境你吃飯時、聊天時,所接觸的都是有傑出頁獻的人,你自己不知不覺學習到或受到他們薰陶、刺激,這樣的水準在國內不容易做到。
放眼世界學術
問:你希望台大有多一點國際的學術接觸,能夠把國內學術風氣帶動?
答:前幾天有人講,我們不要老是在國內小小的範圍裏來計較,我們應放眼世界學術,看看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有成就的人士。當我們把眼界提升到世界第一流的水準時,就不會在眼前一些小事情上爭,覺得沒有什麼意思。
放眼更高水準時,會發現我們都不夠好,大家可以更好。
問:我們要提高到那樣的水準,是不是受到制度限制,比如你希望把教授送到國外開會,經費也好,制度也好,都不允許?
答:制度沒問題,最主要是經費。我覺得國際之間學術合作是很重要的。前年是台大四十周年,我們舉辦了狠多國際活動,我想是很好的開始。
台大每年寫文章在國外發表的教授也很多。但我到台大最難過的一件事是,台大教授出國都要向外面申請經費,第一是向國科會申請,第二是向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申請,第三是向中央研究院申請。台大教授因發表著作,要到國外參加重要學術會議,台大卻沒辦法給他們旅費,必須到校外申請,使我覺得對這些教授很歉疚。
一路順利相當驕傲
問:有人說一女中好,是進來的學生好,台大是不是這種情況呢?在你眼裏,台大學生有那些優點,那些缺點?
答:台大的確有最好的名聲接受最好的學生,然後造就像李遠哲這樣的人才。他們不僅在課程上非常優秀,各方面也多才多藝。不管功課怎麼忙,學生都能從容應付,鋼琴彈得很好,歌唱得很好,運動也很好;不過也有不能應付功課的,精神崩潰、生病、要自殺的,幾乎每年都有。
問:通常人們都講聰明的小孩難帶,最近台大出現一連串事件,你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答:我在想一個理論,並沒有證明。你把進入台大的學生資料拿來看,很多是一樣的模式,出自那些小學、國中、高中。他們的家庭狀況都不錯,只要好好唸書、好好升學,家長對他是予取予求。這些學生一路順利,很多人以第一志願進入台灣大學。他的性格應該是跟別的學生不一樣,相當自我中心,感覺應該以我為主,相當自傲,也有相當成份缺乏對別人的尊重。當然其中很難相處、很難溝通的是非常少數的學生。
學生的角色是什麼
問:他們是不是從小沒有受過挫,所以在溝通過程中特別不能忍受一些事情?
答:我感覺有時侯是這個樣子。記得有一個學生對審稿制度表達意見時說,「我們不是等閒之輩,我們不是普通人,我是某某刊物的總編輯。」
我對他說:「你畢業五年以後,會發現自己不像在大學時那麼了不起。找工作找不到,開始受到挫折,你就發現自己沒有那麼了不起。」
美國六○年代及七○年代初期那批頹廢青年離開學校後,進了銀行、大公司,就不得不接受這些地方的規範。日本也一樣,你可以不接受,但你付出的可能是你一生的代價。
問:最近大學生在學校的激烈活動,是不是與黨禁開放、戒嚴法解除有相當關連?你覺得現代的大學生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答:社會快速變遷,當然對學生有很多啟示,他覺得學校有很多約
束,要求改革,這是非常正常的。有些規定需要改,學校正在檢討調整,審稿制度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學生的角色到底是什麼?這可能是引起衝突非常關鍵的地方。學生感覺他應該是大學的主人,大學是為學生服務的。我覺得學生應該很努力地使用他這人生中最寶貴的四年。
反對權威式管理
問:這是否跟中國傳統權威式心態,以及升學考試的壓力有關?當年輕人進了大學,他覺得是解放了,然後要求更多,這中間有沒有影響?
答:有,這有很大的影響。他們反對權威式的管理,我想這兩件事用不若是一致的,並不是講在一個權威式管理之下才能得到最多的學習。
學生也沒有覺得什麼東西都要由他主張,才是對他最有利的。的確目前有學生開始覺得他們應該有那些課程,或覺得這門課程為什麼不是這位老師教。我們不反對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但我自己感覺,系裏的老師也許比學生更瞭解應該包含那些課程,由那些教授來教,對學生更有幫助。學生也可以提出他的看法作參考。
形式意義大於實際
問:學生發生比較大的問題,或者衝突,是不是因為行政上的約束或教官的約束?
答:實際上,行政上或教官約束都很少。很多情況下,我覺得形式上的意義大於實際上的意義。我覺得,我們學校教官對學生很接近,最能夠照顧學生,碰到重要困難,如山難車禍,第一個出來解決問題和幫忙的都是教官。為什麼會有人對教官反感,說實在話,我不是很瞭解。有的學生講起教官都是「軍方」怎麼樣怎麼樣,我覺得太誇張了。
問:學校內發生的事件是社會環境變遷引發的問題,還是根本是自然現象,每個學校都走這樣子?
答:我想走社會的變遷。發展的趨勢是這個樣子。
問:面對這樣的轉變,站在學校立場要如何應付這樣的問題?
合理規範應該存在
答:基本上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時機,把學校跟學生之間的關係檢討一下,讓它反映在學校各種法規上,使得法規更符合實際。我不相信學生希望一個無政府狀況,我相信大家都認為合理的規範是應該存在的。到底合理規範足怎麼樣的,我想不能夠一般而論。
(彭偉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