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瑄會成為烈士?
關於金權政治的氾濫,的確已成為國人的共同隱憂,有辦法的人知道如何以錢搞權,再以權搞錢,不旋踵即富可敵國。
今天有許多財團金主深入中央權力核心,隨時可運用其影響力圖利自己,此所以「小鋼砲」王建瑄先生一再遭遇挫折之主因。
表面上政府一再聲明「實行」三民主義,然而到底做了多少,不無疑問,否則為什麼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坐擁金城的富商大賈中不少人是「自耕農」,你相信嗎?那些專門蒐購城市周邊農地的財團,其中無意為何,誰人不知?
當財團金主利用官商勾結而日入斗金之際,許多無權無勢的民眾只能出賣勞力賺取微薄酬勞,面對高聳入雲的華廈就只有乾瞪眼的分。
在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裡,唯有一個廉能的政府方能解民於倒懸,不幸的是今天的政府權力核心中有不少「金牛」,所以吾人擔心王建瑄可能會成為烈士。
台北 陳振
清官誤國論
「遠見」第七十五期寫王建瑄的一些事情,令我想起「老殘遊記」的一段話,清官以為不拿錢,就可剛愎自用,甚至橫衝直撞,以致對社會造成的損害比貪污更可怕。這就是有名的「清官誤國論」。
王建瑄如果是「鬥士」,他是一個橫衝直撞的「鬥士」,善良的百姓都可能在一片掌聲中成為無辜犧牲的「烈士」
台北 洪文得
就教於呂教授
拜讀貴刊九月號「教育省思」單元呂俊甫教授大文,有多項無法苟同之處如下:
首先,筆者質疑自學案若實行於一向講人治、人情的中國社會,誰能保證大多數的教職員能不臣服於各級民代、上級長官,甚至金錢、暴力的壓力下?
其次,對於呂教授所言:「實施「自學案」補習必會降低」,本人認為非但無法降低補習之必要性,反而會助長開辦「體育、美術、工藝、音樂等才藝班」之氣焰。
第三、誰才是沈默的多數大眾?若讀者不健忘的話,多次的民意調查中,選擇聯考的比例皆高於「自學案」,而為何教育機關主管卻偏偏一意孤行呢?
第四、若說教育系、所出身的人才瞭解教育,那無疑是對關心教育改革人士最大的污辱。或許先揚棄士人唯我獨尊的觀念,教育改革的理念才有可能落實罷。
最後,筆者認為「自學案」的方向是對的,只是方法令人無法認同。其實照顧「後段班」的學生,我們可以嘗試「技藝就業班」模式;政府可與各地方職業工會合作,以「學徒」的方式、社團的形式,授予不想升學的學生謀生技能,不但可以使青少年學有所長、各有專精而減低犯罪率,更可解決外籍勞工湧進之苦。
淡水 阿裕
台灣是根,大陸是樹
生活在台灣的人,不論來台幾代,都是台灣人,但就血統、姓氏、文字、風俗、語言來說,也是中國人;曾虛白先生曾說:中國人是文化上之意義,是超越地理的。
今天有些島國心態之人士,以台灣人來否定中國人,欲切斷台灣與中國之一切關係,此種心態不但短視而且可憐,充分顯示出暴發戶社會的無情無義。
台灣土地狹小,人口眾多,資源貧乏,赴美、加、澳、紐發展,終是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因此為了給台灣後代子孫有個海闊天空的發展,立足台灣,縱橫中國,當是「遠見」。
小時候,父壎耵齯圻a,是自己的家鄉;成年之後,自己成長之地是為家鄉;壯年之後,就業生活之地是為家鄉;老年之後若與子女同住,同住之地即為家鄉,誰是第一代的某地人,又有何重要?
台中 施榮安
更正
拙作「不背「使命感」這個擔子」承蒙貴刊編輯精心編配,十分感激。
有關香港報紙漲價事宜,七、八月間初擬腹案為九月起提價一元,由原來日、晚報每份港幣三元調整至四元,後因擔心市場衝擊過大,香港報業人士幾番審慎討論;已於日前做成決定,十月一日起調價港幣五角。本人素知貴刊報導精確,為免誤謬,特提出說明。
周玉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