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遠見》雜誌遠赴以色列和荷蘭兩個小國,報導其教育特色,引發諸多社會迴響。
表面上,這些封面故事似乎都和教育相關。但實質上,教育特質常和該國的文化與價值觀緊密相扣、互為表裡。
以荷蘭和以色列這兩小國為例,受限客觀環境的缺憾(以色列遭受強敵環伺、荷蘭國土則有1/6是水),造就兩國國民的務實性格。所謂「務實」,並非意指他們完全喪失自己的意識型態或信念,被金錢教壞。
務實思考,擺脫二元區分法
而是,這兩小國的民眾在處理問題上,能夠擺脫「喜歡/不喜歡」、「要/不要」、「道德/不道德」簡單的二分法,在看待事情。
舉游泳教學為例子。在荷蘭,有些小學教導七、八歲的孩子游泳,不是把孩子丟到水裡面,兩隻小腳拍呀拍地往前滑,而教導他們如何自救,甚至萬一不慎掉進冰洞裡,該如何辨別上下左右方位。
某些小學的游泳課上,老師能會在零下氣溫的冬季時分,打開游泳池的大門,恣意讓冷冽的寒風灌入室內游泳池,並要求孩子在下水前,先在冷水池泡過一輪後,才能入池。
這種作法原因無他:一旦自己在冬天不慎墜入水裡,就是這樣的感受。
但這種教法若出現在台灣,恐怕該校必定遭受家長指責、媒體批判、教育部長下令檢討。
此外,荷蘭的孩子也在六、七歲時,學校老師就以實戰方式,讓他們體驗超市購物的流程。回校後,還進行情境扮演,有人擔任收銀員、有人擔任搬運工,有的負責點庫存。
這些教法無非要讓孩子們親身瞭解,這個社會的實際運作究竟為何、有多少人在背後默默付出,為自己的便利而奉獻。
性觀念開放,但不放縱
在性教育方面,荷蘭觀念開放卻不放縱。從小告訴孩子,必須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自主權。要學習如何傾訴自己的感情,同時也處理他人的情感。荷蘭的性觀念開放,甚至也領先全球。
荷蘭還是全球第一個開放同性戀婚姻合法的國度。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今年的最新調查顯示,荷蘭是全世界對男、女同性戀最友善的國家,有83%的受訪者認同他們的社會適合同志居住。
在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評比中,荷蘭小孩連續幾屆評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原因不少,例如:荷蘭物質條件良好、家庭教育民主、親子溝通順暢、同儕互動融洽。
個人主義:訓練獨立自主的人格
但究其本源,最核心的價值觀是,(和以色列一樣)荷蘭父母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看待。父母不提倡權威風格,不會處處以「我就是為你(孩子)好」的理由,讓孩子一切聽命於家長,而隱藏內心想法。荷蘭家庭以民主方式,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例如,當父母打算帶孩子出去旅行時,不會直接告訴孩子,「走,我們去某地吧!」而會反問孩子,「你們想去怎樣的地方?為什麼?」
這些互動過程,本質上就是西方社會「個人主義」精髓。個人主義絕非任性放縱,而在教育個人,如何從小學習當一個負責任、懂得思辨、成熟穩重的公民。
就這些教育特質,慣於強調「集體主義」的亞洲文化,有其借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