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格局」思考
面對當前世界大變局,必須要掌握大趨勢,才能開創大格局。
趙耀東先生不久前指出:「我最怕小格局的思考。」這也真是台灣社會的另一種流行病。
小格局的思考,從「我」出發,也從「我」歸結--一切以「我」的利益做為最重要的取捨標準。在這種流行的思考模式下,個人變得愈來愈寡情、貪婪;從政者變得愈來愈講利害、講權術;工商界變得愈來愈自私、精明。
擁有大格局思考的人,不只想到自己,也想到別人;不僅想到「受」,也想到「給」;不只是注重現在,也注重將來;不只關心自己的村莊,也關心別人的家鄉;不只是要幫助自己的社會,也要幫助改善別人的國家;不只是改善這一代的百姓,也要改善下一代的子孫。
具有這樣情懷的人,似乎只是少數人。事實上,如能在一念之間,把自己關懷的焦點擴大、追求的層次擴大、著眼的焦點擴大、努力的方向擴大、要求改善的層面擴大,社會上就會出現大格局的思考。
(二)「大格局」決策
有大格局思考就會產生大格局政策。讓我列舉三個大格局的例子。
(1)突破危機:一九三0年代美國陷入經濟大恐慌時,羅斯福總統,以違背傳統資本主義精神的「新政」,挽回了崩潰邊緣的資本主義。
(2)扭轉頹勢:二次大戰後英國的經濟一直一蹶不振,即將於本月底首度訪華的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上任後,一改過去工黨的政策,勇敢地削減社會福利支出,推行民營化,減少財政赤字,使英國再振雄風。
(3)重振信心:一九七一年我國自聯大退出後,民心動搖,經國先生堅決地推動十大建設,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基礎。
這三個例子都在指出:決策者都有智慧打破思想上的框框、都有識見衝破傳統上的禁忌、都有定見想一般人不敢想的、做一般人不敢做的。
(三)「經濟中國」的理念
今天的中國是分治的。
在分治的政治現實中,我們有責任把中共的中國質變成中國人的中國。這個質變的動力來自經濟;這個轉變的軌跡就是「經濟中國」孕育與形成的歷程。
「經濟中國」在本文中是以一個理念來提出,不是以一種組織來推動。如果經過海內外中國人討論之後認同,「經濟中國」這一理念才能落實為具體行動。從提倡理念到實際行動,需要一段漫長的討論、辯論、設計、規畫。
「經濟中國」是指結合台灣、港澳與中國大陸(特別是指沿海經濟特區)的生產因素--勞力、資金、原料、科技,同時借重台港地區在產銷、金融、服務、市場經濟運作下累積的經驗--減少相互之間的人為障礙,謀求全體中國人的經濟利益,提升全體中國人的福祉。
基於台灣與大陸之間當前存有的各種障礙,尤其是為了要減少台灣地區的疑慮,兩岸經濟力量的整合必須要以漸進的、穩健的方式進行。
(四)沒有「經濟」就沒有「中國」
中國沒有經濟實力,中國人在世界舞台上就沒有發言權。這就是說,沒有「經濟」,也就沒有「中國」。
「經濟中國」是增強中國--大陸、台灣、港澳--經濟實力的一條捷徑。
我曾一再指出:大陸不改革,中國沒有希望;兩岸不交流,台灣沒有前途。儘管速度可以更快、幅度可以更j,但大陸在改革中、兩岸在交流中。因此,未來的中國沒有悲觀的理由。
「經濟中國」之有誘因,從台灣觀點來看,是因為它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生產因秉互補、大陸市場充滿潛力、投資得以擴大、有利於進軍世界市場與長期互利。
這種誘因不是來自人為的安排,而是來自市場經濟下利潤的鼓舞。
具體地說,兩岸之間:
.比較利益法則的追求,增加了互利;
.生產因素的互補,增加了生產力;
.產業規模的擴大,增加了競爭力;
.在同一時空的兩岸發展過程中,各有所長,各取所需;
.鄧小平的最近談話,更推動了大陸經改與兩岸交流。
當前大陸對所稱「黃金海岸」的開發,提供了一個互利的實例。位居中國東面的這條黃金海岸,從北方的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半島,經長江三角洲,南到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共有四億人口,國民生產總額約二千六百億美元,近年來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約在一0%或稍高。
這一廣大地區,擁有重工業、關鍵科技、豐富資源、大量人才及經濟特區,目前正以各種有利條件及前所未有的迫切在吸引外資。如果由日本、韓國等捷足先登,我們就失去了一個投資與合作開發的大好機會,而且日後會變成台灣的競爭對象。
面對類似的可能性,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石滋宜提出了一個前瞻性的建議:針對大陸不同地區的優勢,如東北地區的重工業、西北地區的高科技及稀有礦產、上海的第三產業,設立七大經濟科技開發機構。按照他的構想,被選出的七大地區之中心城市為:(1)大連(東北)、(2)北京(華北)、(3)青島(山東)、(4)西安(西北)、(5)上海(華中)、(6)廈門(閩南)、(7)廣州(廣東)。
在對領導階層的建議書中,他明白指出:「區域經濟形成後,中國大陸將成為全世界最完整及最具消費潛力的市場,各國的政府無不鼓勵企業前往開疆闢土,在亞洲中又以日、韓最為積極,台灣都因政治因素自我設限,一旦時機錯過,終將遺憾。」
(五)歐洲「單一市場」對「經濟中國」的啟示
在當前兩岸缺少互信下,交流只能點點滴滴地做,無法有大格局的突破。兩邊官方的心態是防範、挑剔、往壞處想;雙方都各有堅持、講官話、說重話。交流的一些基礎工作,都無法順利推展,那有「經濟中國」的可能?
如果引述一些年底歐洲變成單一市場後的大格局,擅長設計圈套的北京,與習慣小格局思考的台北,能否從這些大手筆得到啟示?
歐洲共同市場的十二會員國,將在今年年底變成一個沒有國界的歐洲。十二國的人民、商品、資金、勞務都可以自由來去流通。例如:
.手持其中任何一國的簽證,入境後就可以自由地到其他十一國;
.任何一國的專業性及技術性人員,可在各國尋找他們喜愛的工作;
.人民可以任意選擇在任何一國退休;
.一張政府文件,就可以取代七十張各國海關表格;
.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國選擇大學就讀,學位或文憑將會得到各國承認;
.通越各會員國的貨車,再也不需在邊境檢查,運貨時間和成本可以大量低降;
.變成單一市場後,商品與勞務競爭更激烈,消費者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歐洲十二國之間的這種大氣魄的互惠、互信、互利以及相互的良性競爭,是否使兩岸的人民嚮往?是否會使兩岸的官方深思?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曾陷於二次大戰烽火、獨裁者當權、經濟大恐慌的災難之中。今天彼此居然能放棄歷史上的仇恨與民族間的自負,建立一個增進全民福祉的經濟共同體。這種大格局的思考不值得步步為營、處處設防的兩岸領導階層深思嗎?對歷史的教訓不能健忘,但不能永遠在它的陰影下猶豫不前。
歐洲人說:「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一九九二年,我們終於發現了自己。」
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何時才能真正發現屬於自己的中國?
從「經濟中國」大格局的思考,回歸到現實世界,就不得不有做中國人的沉痛。兩岸的中國,為什麼出不了以中華民族利益為念的大政治家?他們應當勇敢而堅決地放棄歷史上的恩怨是非,為下一代的中國子孫謀求最大的福祉,為未來的中國前景尋找最佳的選擇。
「大變局」之中,領導階層應當要主導變局。
「大趨勢」之中,領導階層應當要主控趨勢。
唯有主導變局、主控趨勢,領導階層才會產生「大格局」的思考。
(六)格局決定結局
遠在一九一九年前,國父孫中山就以英文寫出了偉大的「實業計畫」,書名是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當時國父是想借重西方的技術、資金與人才,來協助落後的中國變成現代化。
七十三年後,大陸地區以外的中國人,累積了不少技術、資金與人才。這正是以中國人的力量來建設「經濟中國」的最佳時機。
「經濟中國」的理念,提供了海內外中國人一個討論架構。有人會以兩邊政治體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差異以及小格局思考下養成的保守、恐懼,反對「大中華經濟圈」的理由,表示對「經濟中國」的悲觀。從長期來看,我則持樂觀的看法,因為任何一方甚至美、日等國,都阻擋不住五種為「經濟中國」催生的力量:
(1)比較利益法則帶來的經濟利益;
(2)台灣與大陸經濟整合帶來「雙贏」的吸引力;
(3)經濟實力主導的大變局;
(4)區域經濟形成與擴大的大趨勢;
(5)「一國兩治」整合的大格局。
最後,讓我歸結成一句話:格局決定結局。對兩岸中國人來說,唯有「大格局」才會帶來「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