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智慧城市的風潮,由歐美吹到了亞洲。從新城到古都,都把「智慧化」做為市政目標。府城台南也不例外。
今年台南以「綠能運輸系統」提案,從上百個城市中雀屏中選,成為IBM全球「智慧城市大挑戰」的16個對象之一。經過6個月的籌劃,5位IBM專家花了三週的時間,經過實地的走訪,與40場會議的討論,為台南市端出一盤「智慧交通」的大菜。
在IBM的解決方案中,洋洋灑灑列出多點建議:在第一階段設置「科技長」一職,統整跨部門資源;提升公眾資訊取得的便利性,並鼓勵市民參與;同時加強停車執法。在第二階段,制定「全方位智慧交通管理中心」的軟體架構,收集並應用「台南人移動方式」的資料,並將分析技術運用於營運之中。在第三階段,運用分析技術輔助策略規劃和執行。
光看這幾點建議,許多人會直覺認為,做智慧城市要建立許多昂貴的大數據分析系統,「經費」應該是最大的問題。事實上,並非如此。
「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在人才!」台南市長賴清德不諱言,IBM的建議是在多個城市實施、驗證可行的方案,而許多記錄行車動線的系統架構,台南已經有類似的機制,需要增加的經費並不多。然而,要找到能妥善執行專案的專業人才,卻不是那麼容易。
比方,負責統籌系統建置與對外溝通關鍵的「科技長」一職,就不是等閒之輩能扛起。「政府部門都是公家人員,科技長階級不能太低,否則沒法指揮,」賴清德坦言,要階級高,有公務人員資格,又要有專業本事,這種人才確實不多。「在國外(市政府)要延攬一個人沒那麼困難,在台灣不是,」他坦言。
另一方面,雖然台南市以公車處蒐集「台南人的移動方式」上已經行之有年,但是要分析這些多年累積的大量資料需要人才,把分析結果進而轉化為改善交通的策略更需要人才,而目前這些人才都不是一時片刻能夠到位。
「智慧城市有治安、環保、防災等多個面向,在台南,以交通最刻不容緩,」賴清德說。然而,這「智慧」的第一步還有待專家加持才邁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