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堅定自己的戰場跟目標,就不會被外界的聲音迷惑

扶輪總社長黃其光給年輕人的建議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4-08-14

瀏覽數 26,550+

堅定自己的戰場跟目標,就不會被外界的聲音迷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不久前,歷史最悠久的國際社團「扶輪社」,把2014年的「最高榮譽獎」(Rotary Award of Honor)頒給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上人。事實上,來台頒獎的國際扶輪總社社長黃其光,是該組織創立109年來第一位華人總社長。他早在1993年就到花蓮參訪慈濟,許下「把台灣人的愛帶到全世界」的宏願,因此履新總社長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名證嚴上人,把榮譽帶回台灣。「這個獎頒給上人,絕對實至『榮』歸!」他希望透過這個獎,激發更多人投入改善世界的行列,不管他是扶輪社友、還是慈濟會員。

能從全球120多萬名扶輪社員、200國近3 .5萬個組織脫穎而出,入社38年的黃其光勢必有其過人之處。看到近來年輕世代對台灣社會的諸多不滿,擔心無法擠進贏者圈,黃其光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給了以下四項建議:

一、 融入團體,善用團隊的力量

黃其光的父親是國內保險業聞人黃秉心,家裡有7個小孩,排行老三的他是長子,從小就很喜歡大家族式的團體生活,「家裡兄弟姊妹很多,但大家都相處地很好,」他回想。

求學時,愛運動的黃其光幾乎無役不興,參加過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等校隊,高中還當了三年班長。出社會後除了參加扶輪社,包括企業第二代的七星餐會、同生肖好友的五雞會、知名的工商建研會等組織,黃其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要發起者。他笑說,在企業界好友裡,「我不是最出名的,但活動絕對辦得最多!」

「所有運動比賽,都必須倚靠團隊!」透過許多比賽跟實戰,黃其光很早就感受到「團隊」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力量,能做的非常有限,」唯有能夠融入團隊、扛起領導責任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二、 享受服務,培養人緣、學習危機處理

其次,黃其光建議年輕人,「書不一定要念得很好,也不一定要讀到博士,但記得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在組織裡當幹部,黃其光常得負擔吃力不討好的「公眾任務」,諸如籌劃活動、跑腿採買、協調場地、思考活動創意等過程,甚至得自己當主持人、粉墨登場、上台搞笑,任務不但繁雜、而且吃重,卻藉此訓練出他過人的服務精神,還有用錢也買不到的好人緣。

例如,最近為全力執行扶輪社總社長一職,黃其光辭去所有企業任職,但一年有超過八個月時間都在國外趴趴走的他,在台灣還是需要一個接待處跟辦公室,同為扶輪社友的某企業高層,得知後便無償出借一間位於台北鬧區的辦公室給他。事實上,兩人並不算熟稔,過去幾年也只有幾面之緣。但黃其光過去對社務不計付出的熱忱服務,卻在此時發揮了作用。

黃強光解釋,做服務不是作賤自己、或幫別人抬轎,反而可透過無私的付出跟熱忱,「讓別人肯定自己」!

而且,辦活動還能訓練危機處理能力。1986年,黃其光辦了一次迷你馬拉松,邀請包括紀政在內的許多田徑選手,一起跟殘障人士跑步,創造公益活動的話題性。原本預期2000人參加,沒想到當天來了兩萬多人,而且運動員一馬當先地跑完之後,都急著要領獎杯跟紀念,還在現場抗議,把主辦單位搞得焦頭爛額。「那時大家都是第一次辦這種活動,誰知道會有這些狀況,連紀政也不懂!」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黃其光強調,帶組織跟做服務的經驗,跟經營企業的訣竅其實有許多相通之處,「重點都在與人的互動!」把人的事情處理好了,其他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三、爭取上台機會,把膽子練大

從小,黃其光的父親就要求孩子參加各種競賽,「他的目的不是要我們得獎,而是要訓練膽量。」

那時候,自忖運動神經比較發達、成績不算優秀的黃其光,覺得自己是教室外的「活動咖」,但還是得乖乖按照父親的要求,參加演講、朗讀等文科比試,學習面對各種靜態場面。多年後,他才慢慢了解父親的苦心。

長年來,台灣在國際政治與外交舞台上備受打壓,如今當上扶輪社總社長,黃其光打算在一年任期內向世界好好宣傳台灣。比方說,他每次出場講的問候語,不是「Hello」或者「Hi」;而是「你好」!更在上萬人的會場裡帶所有社友一起唱「這是咱的扶輪社」會歌,趁機讓外國社友學中文字、認識台語,教唱宣傳帶配的還是台灣的風景跟地標畫面。

「機會絕對是有的,怕的是,當它來的時候,你還沒準備好。」黃其光認為,等哪天上台的機會來了,就是讓外界認識你的好機會。光是每天抱怨、感嘆懷才不遇,並不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四、保持耐心,埋怨不如找方法

最後是要保持耐心,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氣餒或放棄,反而該重新尋找新方法,一步步往目標前進。

當初參加籃球校隊選拔,黃其光知道自己個頭不高,鐵定不會是教練愛用的主力,「但我知道自己的優點有什麼,速度快、投籃準、而且願意防守。」結果他不但當上先發控球後衛,還被賦予隊長頭銜,成為球隊的場上教練。

而2001年首次當上扶輪社的「副社長」,大家都以為黃其光不用幾年一定可以坐上總社長大位,沒想到經過13年的多次選舉,才如願以償。這段旅程,他逐漸了解自己離總社長的「最後一哩」差在哪,如台灣的國際知名度不高、社員不夠多、辦的活動不夠搶眼等,黃其光都一一加以克服、突破。如今,台灣扶輪社友快速成長至逾3萬人,更把國際年會拉到台灣舉辦,而且已出現第三位台藉的扶輪社理事,都成為黃其光競選總社長的有利條件。

「找方法;而不是找藉口!」黃其光建議年輕人,碰到不如意時,應該把眼光放遠、認清未來的長期目標,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怨天尤人,或整天跟找碴的人抬槓,這樣只會讓自己原地踏步。「做得再好,還是有人會挑你毛病,但我不會理會這些聲音,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戰場在哪。」

融入團體、享受服務、訓練膽量、保持耐心,黃其光總結人生經驗的16字箴言,應該也適用於現代的年輕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