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為什麼教育改革寸步難移?

呂俊甫
user

呂俊甫

1992-08-15

瀏覽數 12,700+

為什麼教育改革寸步難移?
 

本文出自 1992 / 9月號雜誌 第075期遠見雜誌

二十餘年前,文科大師林語堂博士和理科大師吳大猷博士,都主張改革大專聯考,筆者當時也為文呼籲;近兩年來,教育部研擬修訂大學國父思想課程及改進國中教育。但這些教育改革的倡議,沒有一項能夠順利推行,原因究竟何在?

知識分子性格遭扭曲

近十餘年來,筆者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與教育的關係,更覺得要提升國運,必須改革我國的教育。因為知識分子與國運的關係十分密切,而知識分子的性格更影響國家的興衰。我國知識分子的性格雖有一些優點,例如勤勉奮發、競爭心和成就慾都強;但也有不少缺點,例如唯我獨尊、文人相輕、心胸狹窄、知而不行。要發揚我們的優點,消除我們的缺點,不能單靠政治和經濟,而必須也靠教育。雖然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很重要,但我們難以憑藉立法和政策來強制家庭和社會執行,但我們可以憑藉政府的教育措施,直接在學校推行,因此學校育,仍是改造國人性格的主要關鍵。

我國讀書人(知識分子)的性格,與過去經歷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有密切的關係。在台灣也有將近些十年歷史的聯考,與科舉的為害相似,因為不論聯考或科舉,只重書本的知識,只重視寒窗之下的各自苦讀,完全忽略知識的應用和同儕間的合作,以致養成我們知而不行和自我中心的習性。

反對廢除聯考所持的主要理由,是聯考評分公平,可避免人情關說。這種理由,在過去不民主的時代,也許可以成立;但在今天民意高張的時代,人人都有權監督教育人員的作為、應可使不公平的現象降至最低。天下本無絕對公平的事,如果為了教育上可能發生的小小不公平,而完全放棄教育改革的機會,那對我們的子孫,又未免太不公平了!

以教育部的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簡稱「自學案」)為例,這本是以國中三年在校成績取代高中聯考的一項改革國中教育的重大方案,但也因「不如聯考公平」的理由為反對者大事攻擊,以致此一方案無法在兩年前依原定計畫全國推行,甚至也無法於今年僅在台北市一地全面「試辦」。

反對者的深層心理

反對此案最烈者,仍是知識分子,反對的理由,在表面上是自學案有些技術上的缺點,例如國中老師可能評分不公,五等第計分法不合理等,但實際的原因,卻是反對者為自身的利益設想較多,為社會國家的長治久安設想較少。反對者的身分以下列數類為主:

(一)國小五.六年級菁英學生的家長反對最烈,因為他們的子女即將進入國中,按照舊制能力分班,這些菁英學生將會受到「特權式」的照顧;如依自學案常態編班,即享受不到「特權」。加以自學案要求各科並重,五育均衡,對慣於為考試而讀書的菁英學生不利,因此這些菁英學生的家長,寧願令其子女依聯考之途升學。

(二)在舊制下,補習之風極盛,國中生參加課餘補習者甚眾,故國中教師的補習費收入,常超過其本薪十倍以上。如行新制(即自學案),同學之間的競爭較不激烈(反對者偏說會更激烈),補習的必要性會降低,國中主要學科老師的補習費收入自然減少,因此他們寧取聯考而反對自學案。

(三)在新制下,各科並重,五育均衡,每一國中教師都不能馬虎,必須認真教學,客觀評分,在課業和心理上的壓力將較舊制為重,責任也較大;有些國中教師不願接受此一新的挑戰,故反對自學案。

(四)在新制下,不但國中教員的責任加重,職員也不能馬虎,校長的責任更重,有些國中校長和職員,惟恐在新制下難以安枕無憂,也反對自學案;因自學案不如聯考省事省力。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急功近利是致命傷

除上述反對人士以外,此次自學案一再受阻,尚有下列原因:

(一)反對者只知對新制作破壞性的批評,都提不出更好的方案,他們顯然只圖保住聯考,無心改善教育現況。

(二)國人缺乏安全感,對人多疑(例如不信任國中教師評分會公平),致不願冒險嘗試新的改革方案。

(三)國人對事對人常從壞處著眼,對於新制只見其弊(因無十全十美的制度或方案),不見其利,甚至吹毛求疵。

(四)媒體忽略沉默的多數民眾,只聽到人數少卻聲音大的反對者的意見,並據此預設立場,偏袒反對者;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時報,其次是聯合報,它們對於新制的報導和評論,都是負面多於正面,誤導了不少讀者。

(五)少數立法委員,一方面受媒體誤導,一方面被反對者利用,同時也為了「作秀」以增添自己的政治籌碼,故極力反對自學案。

(六)反對者多不習教育(非大學教育系所出身),對教育瞭解不足。

(七)教育改革的致命傷,恐怕還是來自黨政高層人士,他們急功近利,只知著眼於政治和經貿問題,卻不重視「立國之本」和「百年樹人」的教育及其問題。這些高層人士不重視教育改革,一方面可能受媒體誤導,一方面可能是他們的性格使然。以自學案為例,知其內情者,皆謂李登輝總統於兩年前,阻止毛高文部長推行當時行政院李煥院長有意在全國推行的自學案;今年台北市有意全市試辦自學案,毛高文部長也公開表示樂觀其成,但在反對者造勢之下,李登輝總統再度授意緩辦,此事各媒體的文教記者皆知,已不是什麼政治秘密。

李登輝總統不久前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對國內的各種問題都曾觸及,唯獨對教育卻隻字未提;他歷次談話主張提升我國文化,卻從未將文化與教育相提並論。難道他不知沒有教育就沒有文化?例如他在總統府欣賞音樂會,到民間參觀畫展,這都顯示他對文化和藝術的重視,但他可知國民中學裡的音樂和美術等的上課時間,常被一些聯考課程占用,形同虛設?

需要層峰支持

自學案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做到各科並重,五育均衡;不像聯考只重視少數智育的學科;因為提升文化品質,不能只靠聯考的少數科目,而要同時靠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李總統曾說我國兼有天時和地利,只是缺少人和,難道他不知五育中的群育,正是促進人和所不可缺少的?

憲政改革和六年國建,原來也有不少人反對,但在李總統大力支持下,終能過關。如果教育改革(如自學案)也同樣獲得他的支持,必可暢行無阻。

(呂俊甫為政大教育研究所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