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陰暗的茫茫大海上,用磺石點燃耀眼火炬,大量的魚群被光線吸引而躍出海面,壯觀的情景,是金山一年一度最經典的「蹦火仔」文化。
在每年7月,是台灣金山、石門沿海一帶青鱗魚盛產的季節。由於青鱗魚具有趨光性,漁民們會使用金山當地出產的磺石浸水,使其產生乙炔後點火燃燒,瞬間點亮的火光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魚群湧出水面。
在湧出的同時,漁民便會以魚網撈捕跳躍起來的青鱗魚,當漁獲量多時,一晚漁獲可達數百斤。是個非常考驗漁民技術與分工合作默契的漁法。
不過,因為青年人口外移,傳統技術傳授不易,加上先進的日光燈捕魚技術更有效率且快捷。這種傳統、且不破壞環境生態的漁法卻漸趨式微,從全盛時期的20餘艘船,到目前全台僅剩4艘擁有「蹦火」技術的「蹦火船」,漁民的年紀也大多為中、老年族群。
但這快要失傳的古早漁法,絕對有其深厚的文化價值。農委會漁業署已開始向聯合國文教組織申請「蹦火仔」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業。
在捕魚時,漁民們會先在海面以微小的手電筒光源搜尋魚群的蹤跡,為了不讓太多不必要的光線干擾,漁船上所有的燈光都必須全滅。待發現魚群的行蹤後,便要掌握時機,瞬間點亮燃棒,萬魚群躍海面的壯觀場面,彷彿最有生命力的自然奇觀。
海面上亮起陣陣的眩目火光,就像是煙火閃耀動人,因此「磺港漁火」也被譽為「金山八景」之一。
為了讓這傳統的技術不至於失傳,金山區漁會特別規劃一系列體驗活動,讓民眾也能親身體驗這傳統的文化精隨。
自7月4日起至7月28日止,主辦單位推出11梯次的蹦火仔體驗行程,包含出海至燭台嶼賞夕陽,以及欣賞蹦火仔漁業作業,可以報名體驗。
(圖片提供/農委會漁業署)
詳細活動內容:金山區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