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雨炎熱的6月中,「2014傑出公關獎」在長榮海事博物館舉行頒獎典禮,這個獎項由1990成立的財團法人公共關係基金會舉辦,每兩年評選一次,今年吸引近70件專案角逐9個組別的獎項,堪稱公關業界的年度盛事。
過去幾年,由於《遠見雜誌》率先舉辦全球華人媒體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評鑑,因此常被邀請加入該活動的「企業社會責任獎」組別擔任評審,因此對於歷屆的競爭狀況有點瞭解。今年,我們發現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首先,這個以公關效果及傳播專業為主的獎項,過去的熱門參賽組別多半集中於「企業形象」「品牌傳播」「數位溝通」等項目。但從本屆投遞件數來看,最大宗的參賽組別,卻出現在「政府公關」及「非營利組織公關」,兩組皆吸引雙位數的參賽案件。就連「發言人獎」的投遞來源,也是公部門的參賽者多於私部門。
其他包括「企業社會責任獎」「數位溝通獎」「企業形象獎」「危機管理獎」等組別,也都看得到公務機構的身影。頒獎典禮前的評審會議上,不少人都訝異地發現,公部門幾乎快凌駕民間商業組織,成為傑出公關獎的主流參與族群。
這種現象該怎麼解讀呢?從正面看,表示台灣政府已經意識到,當他們想推動政策或與社會大眾溝通時,可以藉助公關界的傳播技巧與專業建議。不過,一位評審委員也不客氣地批評,從投遞案件的內容來看,現在政府似乎比較想告訴人民:他們做了什麼!急著對外傳播政績。可是在重大議題的社會溝通上,都還不敢讓專業公關介入,搞得許多政策一上路就顛簸連連,遭遇大批反對聲浪。他一語道破:「政府想靠公關建立形象,卻忽略跟社會溝通議題。」簡言之,他們還搞不清楚「打廣告」跟「公眾溝通」的差別在那?
筆者不久前到英國採訪時,就發現英國政府在研擬及宣導政策時,非常仰賴民間的公關專家與傳播學者,作為推動政策的關鍵舵手。所以在政策上路前,就大概知道將遇到什麼質疑聲浪?誰會跳出來反對?之後該如何對症下藥?這可不是委託學者做做研究、或找民間單位出份報告、找民間專家掛名當顧問就好了,而是真的讓政府以外的專家,去制訂重大政策的行銷手法與溝通策略。
一位英國的民間顧問分析,政府施政不可能討好所有人,每種政策起碼會遇到三種不同態度的族群,第一種是討厭改變現狀、需要安全感的Settlers(定居族,如社區民眾),另一種是態度保守、得靠實際利益打動的Prospecors(探勘族,如資產階級),最後一種則是知識程度領先、渴望自我實現的Pioneers(先鋒族,如環保鬥士)。如何跟不同族群溝通、化阻力為助力,都有專業的公關與行銷人員從旁協助。
看來,如何運用民間的專業力量,減少政策執行的阻力、甚至提前預知民怨,台灣政府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公共關係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