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若有資優生的話,家長可能會非常欣喜地送自己的孩子去專修班,不過在以色列卻不太一樣,即便是官方認定的資優生,家長還是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對於天資聰穎的學生,以色列的作法並不特別「隔離」他們,而在台灣也就是所謂的「能力分班」,在以色列幾乎看不到。他們一週只有一天的時間,加入特別的課程或學校,但平常還是照一般課程上課。
以色列的資優教育就是讓資優的孩子也學習挫折,目的是希望不要讓他們認為成功能唾手可得,以至於不用太努力也能成功。
鼓勵孩子,就算嘗試遇到挫折,仍能大膽試錯,進而發揮創造性思惟,學生們不放棄尋求答案的精神,擁有不間斷的求知慾,誰說要透過競爭才能脫穎而出? 每個學生從嘗試中培養自信,都可以是最優秀的新星!
(文/圖:Wayne)
【原文節錄】
鼓勵嘗試、不鼓勵競爭 自信才是傑出的關鍵
當台灣推動12年國教,討論未來明星高中是否會褪色時,重視多元開放的以色列教育制度,如何讓資優教育同時並存?
來到耶路撒冷市郊的資優小學「歐菲克」(Ofek),被選上的小學生每週來這間山邊學校一天,接受資優課程。每次上課,總有艱難的題目和挫折迎接他們。但是孩子們好似樂在其中。
以色列的資優生教育起源自1970年代初期。教育部,每年安排小學2年級或3年級學生參加全國統一測驗。
小二就選出資優生 基礎課程不忽略
以色列教育部資優教育司主任瑞克美(Shlomit Rachmel)表示,測驗分兩大階段。初選測試閱讀和數學,篩選出排名前15%的學生,第二階段針對閱讀、邏輯、認知能力等再測驗。
最後篩選出全國前8%的資優學生。前3%為資優生(the gifted),其餘5%為優秀生(the excellent)。每年評量出的資優生總數約1萬6500人。
「小二就選出資優生,會不會太早?」台灣記者追問這位官員,她表情訝異:「不算早啊!還有人認為,應從幼稚園開始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