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澳洲尋找新定位

許耀雲
user

許耀雲

1992-06-15

瀏覽數 17,150+

澳洲尋找新定位
 

本文出自 1992 / 7月號雜誌 第073期遠見雜誌

在茫茫無際的南太平洋中,澳洲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單。

屬於大英國協的澳洲,一直是空降亞太的「歐洲」國家,也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親密戰友;而今,歐洲共同體形成,半個地球外的澳洲被排拒在外;蘇聯解體,澳洲也不再是美國的軍事盟友,而是貿易對手。

曾以高關稅拒絕進口亞洲產品,以「白澳政策」拒絕亞洲移民的澳洲,現在,從政府到民間,終於認清現實,驚覺自己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棄兒,決意回歸亞太地區的懷抱,爭取其在亞太的地位。

向有錢的鄰居靠攏

政治上,最明顯的動作是,澳洲政府準備把國旗上象徵大英國協的「米」字圖案拿掉。在前鋒論壇報最近的專訪中,澳洲總理保羅.基汀(Paul Keating)明確表示,這麼做主要是向亞太國家表態,澳洲即將脫離大英國協,準備以獨立共和國的身分,努力參與亞太事務。

從去年十二月擔任總理以來,基汀便積極地將澳洲推向亞太,認為這是澳洲必然的出路;「七二%的出口和六七%的進口貿易與亞太盆緣國家有關,我們怎能再自外於亞太?」基汀坦率地說:「我們的鄰居--東亞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非得加強彼此的經濟合作關係不可。」

今天的澳洲欣羨、嫉妒日本的成功,一心只想迎頭趕上,而亞洲四小龍及東南亞的經濟成長,更使澳洲過去的驕傲和自信備受打擊。一位澳洲歷史學家二十五年前訪問新加坡時,將新加坡歸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現在,新加坡的國民所得和我們幾乎一樣多,這是怎麼回事?」

相對於亞太國家經濟快速起飛,澳洲經濟卻每下愈況,甚至被貼上「新衰敝國」(Newly Declining Country, NDC)的標籤。

曾在本世紀初,高居全球國民所得排行榜第一名的澳洲,即使在二十年前,仍是亞太地區最繁榮的國家;而今,高達一0.六%的失業率及一千四百五十億美元的外債,讓澳洲經濟陷入窘境;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甚至毫不容情地預言:「澳洲將是亞太最窮的白色垃圾!」

因此,有錢的東亞鄰居對澳洲愈來愈重要。

去年,澳洲一千大企業從亞洲獲得四億兩千萬美元的利潤,卻從英國損失八千萬美元,從美、加、墨損失更達十二億美元,此外,據澳洲國貿局統計,九一年東協六國買的澳洲貨比歐市十二國還多,而單是日本進口澳洲產品的總值,就超過歐市加上美國的購買金額。

澳洲房地產更吸引了大批亞洲資金。印尼、香港、新加坡的投資人,瘋狂買下墨爾本、雪梨的旅館及辦公大樓;一年之間,澳洲的房地產成交數成長了五倍,統計顯示,九一年下半年,四成的房地產交易由印、港、星的商人購得。

旅遊業取代羊毛和煤炭,成為澳洲賺取外匯的最重要來源,也是拜亞太旅客之賜。去年,當全球旅遊業成長只有一.五%時,澳洲的旅遊業成長七%,帶來五十五億美元的外匯;兩百萬旅客中,近一半來自亞太國家。

政治上,澳洲積極參與柬埔寨的和平行動、譴責近日泰國軍方鎮壓示威人民的舉動,並向國際法庭控訴法國在太平洋的核子試爆。

更好的未來在亞太

當區域貿易集團漸為世界經濟的主角,澳洲更聯合日本、美國發起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藉以整合亞太地洈爾g濟合作。

向來以高關稅保護國內產業的澳洲,也一反過去作風,倡言自由貿易的好處,特別是對亞太國家,澳洲宣稱將主動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希望亞太各國也以行動支持自由貿易。

在亞太資金大量湧入澳洲的同時,澳洲也開始增加對亞太地區,特別是低工資的東南亞投資;「愈來愈多資金流向亞太,」基汀表示,「甚至有人批評,澳洲產業正減少在本土的投資,而將重心移到亞太。」

倨傲的澳洲開始放下身段,亞洲國家的反應如何?短期內,亞洲歡迎澳洲的轉變;南韓、日本、甚至中國大陸、東協,對澳洲的農、牧產品及金屬、煤礦的需求都相當大,尤其,澳洲願意開放市場,對亞洲國家而言,是個好消息。

只是,人口僅一千七百萬的澳洲並不是個有發展潛力的市場,而經濟嚴重衰退的澳洲恐怕也很難成為好的貿易夥伴。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然而,正如一位澳洲學者所言:「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無論亞太的反應熱烈與否,當歐洲致力發展共同體,且準備將東歐吸納成自家人,美國和加拿大、墨西哥簽下自由貿易協定的此刻,落單的澳洲只有奮力划向亞太--沒有別的地方可以給它更好的未來。

亞洲文化改變澳洲體質

澳洲社曾結構正面臨巨大轉變;日益增加的亞洲移民,漸次頻繁的文化交流,將便澳洲成為另一個民族大鎔爐。

十二歲的安德魯在昆士蘭的一個牧場上做他的日文作業。澳洲的昆士蘭州政府明訂,所有學校都必須開一門以上的亞洲語文課程,當地學生對這項措施的反應頗為熱烈。

「安德魯的社父曾在二次大戰時和日本軍隊奮戰,」安德魯的母親說:「現在,安德魯卻熱中於學日文,這似乎挺諷刺的,不過,我們只有實際一點,讓他去學些對未來有好處的東西。」

驕傲的澳洲人終於開始熱切地想了解它的東亞鄰居。現在或許晚了一點,不過,再不開始就其的會來不及。

二十年前,一位澳洲內閣閣員曾提出頗有遠見的看法,認為澳洲應成為多種族國家,從不同人種及文化中擷取智慧;當時的反對黨卻大肆抨擊,表示沒有一個「純種」澳洲人會願意國家成為雜色,執政黨於是重申,澳洲將「永遠」是純種(白澳)的民族國家。

優越感消失,自信動搖

曾經,澳洲對東亞鄰居極為歧視。對五0、六0年代的澳洲人而言,亞洲代表的是貧窮、廉價的色情交易、可以郵購的新娘……;在一九七六年「白澳政策」取消前,九成的澳洲國民是白種人,使得本為移民社會的澳洲,從未成為民族大鎔爐。

即使是十年前,一百個移民中,只有七人是來自亞洲,而有五十一人來自歐洲;去年,一百個移民中,來自亞洲和歐洲平分秋色,都是二十七人。現在一千七百萬澳洲國民中,白種人只占七成;專家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白種人將只是占全澳人口的一半,另一半則由來自各地的亞洲人組成。

移民政策是除了經濟政策外,最受爭議的焦點。

一位澳洲駐香港貿易代表團的官員指出,過去充滿歧視的「白澳政策」讓亞洲國家對澳洲憤懘難消,徒然使澳洲失去許多和亞洲打交道的機會;澳洲經濟之所以一蹶不振,和未能及時掌握亞洲市場有密切關係。

因此適度開放亞洲移民入澳,已是無法回頭的政策。

然而,亞裔移民人數漸增,使澳洲的社會體質面臨轉型的挑戰。

許多澳洲人有了國家認同的困難。前任本田汽車澳洲廠總裁伊凡發現,提到自己國家時,不少澳洲人不再稱它為我的國家,而說「這個」國家。

「澳洲正在忍受精神分裂的痛苦,」一位社會學家觀察,「優越感消失了,自信也在動搖。」

反彈的聲浪極大,儘管訴求不是針對人種,而是環保及失業人口問題,反對黨要求大量減少移民配額,矛頭其實正對著亞裔移民而來。

努力接納東方文化

急切想溶入亞洲的總理基汀,雖然同意裁減移民數,另方面卻鼓勵學校多開亞洲地理、語言及文化的課程,儘管動機來自政治及經濟面的考量,無形中,卻讓澳洲人逐步了解亞洲,接納東方文化,為澳洲未來成為多元文化國家奠下基礎。

企業界也受到亞洲文化的影響,而有一些改變。例如福特汽車澳洲廠,最近幾年已揚棄了西方的個人主義管理模式,採行日本的合作主義。一位員工表示,以前老闆和員工餐廳都要分開,現在,可就沒有這種階級區分;同時,員工可以購買股分,參與經營,整個公司政策都和以往不同。

一直刻意讓自己的文化、語言、宗教、法律等都迥異於東亞鄰居的澳洲,在過去十年裡,逐步在文化及經濟上作了調整。對亞裔移民來說,歧視或許仍然存在;對澳洲而言,蛻變雖苦,代價卻值得付出,因為,未來的澳洲勢將成為採行多元文化體制的多種族國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