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跨界移動已是全球趨勢,就連政治關係緊繃的兩岸也在近年互相開放留學生,而且政策年年開放。然而,台灣真對陸生展開雙臂?陸生也嚮往台灣「小確幸」生活?為了一探究竟,《遠見》首度進行「陸生大聲講!大陸學生來台求學大調查」,發現殘酷事實。原來,在陸生心中,台灣僅是留學的第五選擇。而且儘管台灣政策不斷開放,卻年年都招生不足額。
到底陸生為何不來?來的陸生又為何選擇來台念書?對台灣學術環境與相關政策有哪些感受?本刊特別訪問不同背景,分別代表大學生(大陸稱本科生)、研究生與專升本(專科升大學)的三位來台灣求學的陸生,以下是他們的第一手告白……
‧ 蔡博藝(淡江大三生,22歲甘肅蘭州人,來台第三年)
生病不能看健保 只能慢慢拖到好
當初決定來台灣讀書,是因為曾經來台灣自由行,覺得這是令我感動的地方,在台灣第一屆(2011年)招收大陸學位生時,我就報名。為什麼不當交換生、遊學就好?因為我覺得如果要深刻了解一塊土地,就要花幾年時間。
我高中班上有50位學生,大約有五、六位出國留學,大家都選擇去美、英、澳洲與日本,只有我獨鍾台灣,師長、同學都覺得奇怪。
來到台灣已經第三年,我仍然覺得這是一塊人情淳厚的土地。我喜歡到處探索,例如台電勵進火鍋的石老闆、平溪的「阿嬤天燈」一家人,都算是有家人情誼的好朋友;而在學校,大部分的台灣同學也很友善。
我在台灣參加過不少遊行,例如「反媒體壟斷」「反核」「同志大遊行」等,參加社運是幫助我了解台灣的捷徑。最近我也參加了「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抗議私校調漲學費。
我在淡江一年的學費約要台幣10萬元,但一般大陸的省立大學約5000元人民幣(台幣約2萬5000元)。雖然這樣比較不見得公平,但台灣私校學費是大陸省立的四倍,品質有好四倍嗎?好像也沒有。
我認為,台灣招收陸生的政策很明確、也很沒有遠見。明確的就是想要解決後段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沒有遠見就是大陸本科生只能報名私立大學(編按:教育部預計今年8月開放49所國立大學和科大可招學士班陸生,但每校只開放五個名額)。
陸生被要求「錢多、人傻、成績好」
但開放這三年來,根本沒有達到效果,因為大家其實都不傻。第一年、第二年可能會被騙到後段班大學,但之後就會有人告訴他們這些學校其實不好。很多人會考轉學考,轉到前段班的私立大學,例如淡江就有很多大陸轉學生,今年就轉來了30個。
而且之前沒有成績限制,現在還要限制分數達「二本線」以上的才能來台灣,那種成績可以念到還不錯的省立大學,幹嘛要來台灣念後段班大學?以前是要(來台)陸生「錢多、人傻」,現在還要人家「錢多、人傻、成績好」?
讓陸生覺得最不平的限制之一,就是不能如外籍生、僑生一樣享有健保。在台灣沒健保,我看一次病的掛號費就是500元,所以只要生病,我都是拖到好為止,我很慶幸,在台灣還沒有生過大病。
‧ 李嘉(政大政治所碩二生,24歲,浙江杭州人,來台第二年)
讀國立要繳私立的錢 當助教也不行
我大學時留學香港三年,取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政治學與法學)的混合學位,目前是政治大學政治所的碩二學生。同時留學過香港與台灣,讓我深刻感受到兩邊政府對大陸留學生的不同作法。
香港的大學近年來在大陸招生的態勢,可以用「火爆」形容,尤其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大,為了招攬優秀學生,祭出了非常優惠的獎勵。
我高中讀的是「杭州外國語學校」,在高考時是浙江省文科排名第30名左右,文科考生大約有10萬~15萬名,所以算得上是頂尖的學生吧!當時我也報名了香港大學,順利錄取,大學第一年還參加了香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委培」方案,也就是大一先在北京大學讀一年,之後再轉往港大就讀。
以為台灣較親近 來台才知限制多
港大給我全額獎學金,一學年14萬港幣。扣掉10萬學費,還有4萬讓我運用,我到現在還在用這筆錢。另外,香港地狹人稠,學校保障「內地生」(陸生)第一年住宿權。
畢業後,香港政府為了爭取內地生留港工作,無條件為每位陸生的居民證延期一年,找到工作後可再延期。所以,有意願就業的內地生畢業後,大約有八成留港工作。
其實陸生比較香港和台灣,通常對台灣是比較親近的,但偏偏台灣對陸生卻處處限制,讓我們有受傷的感覺。
比如說,陸生來台灣很少能領到獎助學金,這就算了,就連就讀國立大學都要比照私校學費,不只學費,連學分費都比台灣同學多一倍!而且不能打工、兼職,讓陸生連擔任助教、助研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對研究生來說,擔任助教、助研的重點不是賺錢,而是學習的一部分。我們就是台灣的教育產品,代表台灣高校的品質,以後會打響台灣教育的招牌,但居然連基本助教、助研都不給做!
曾經有陸生希望參與老師的專案,主題是研究大陸勞資問題,這題材對陸生應該算得心應手,因為有大陸的人脈與觀察。但最後仍礙於規定而不能如願,這對師生雙方與研究本身,都是一大損失。
‧ 張振書(台科大企管系大一生24歲,河南商丘人,來台半年)
無法實習沒獎拿 少了企業敲門磚
我是台灣首屆的「專升本」陸生,去年從「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專科畢業,來台灣念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想來台灣,是想要在「電子商務」方面精進。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非常注重產學合作,我的老師不斷告訴我們:「教給你們的知識不是用來讀的,而是拿來用的!」因此,我在專科一年級時就在淘寶網上創業、賣東西,專科第三年更直接進入電子商務相關企業實習。在我畢業前,月薪加上提成(分紅)已約1萬人民幣,比一般大學畢業生起薪約2000元人民幣,多出好幾倍。
假日勤聽演講 才能深入台灣業界
我們班共有53人,但選擇繼續升學的大概只有五位,我是唯一選擇到台灣的。是因為師長鼓勵我在專業上精進。雖然我沒來過台灣,但我與親友對「寶島」印象都不錯,所以在2013年5月報名台灣首屆「專升本」的陸生招生。
為了順利來台,我吃足苦頭。我的祖籍在河南,可說是當地第一個台灣留學生,省辦公室的人告訴我沒有前例可循,差點不放行。為了申請文件,相關聯絡窗口就列了兩張A4大小的紙張,我一通電話、一通電話打,終於在8月底湊齊了文件,趕在9月來台開學。
好不容易來台,但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明明念的是技職,但整個學期沒去過任何一家公司參訪,更別提實習、打工。
我來台之前就知道有「三限六不」,規定陸生不能在校外打工、兼職,但我沒想到連企業實習都不行。為了彌補與業界隔閡,我幾乎每週都去聽三場與「創業」相關的演講,一學期至少聽了50多場。週末就往世貿中心跑,什麼展覽都看,希望多了解台灣產業動態,一有機會就跟講者與企業老闆交流、換名片。
我在念專科時就曾經拿過「中國全國大學生電子模子大賽」的全國一等獎,所以想去業界實習不行,那參加比賽累積資歷總可以吧?但我發現,台灣竟然沒有電子商務的專門比賽,我等於又少了一塊企業敲門磚!
我的大陸同學現在正在業界賺第一桶金,我卻在台灣花兩年拿學位。坦白說,我有種委屈、上當的感覺,只能安慰自己「雖然暫時落後別人,但到終點還是有機會超越他們!」
培養未來20年對台灣友善的精英
王丹:對陸生友善,長期意義超過教育層次
曾經名噪全球、三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八九民運(天安門六四事件)人士王丹,目前長居台灣,身分之一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為了紀念六四25週年,2014年元旦才戴上口罩發起「天下圍城」全球絕食接力運動的他,接受《遠見》訪問,談的正是他關切的來台陸生議題。原來,近年王丹在台持續舉辦「中國沙龍」,探討中國當代人權發展、試圖在境外維持中國的民主火苗,而來台陸生無疑是他最想要影響的族群之一。
該在不違反權益下適度鬆綁
王丹指出,「三限六不」,舉凡學歷限制採認、政府不給獎助學金、不能兼職打工、不能納入健保等,都讓陸生有被另眼相待之感,有違台灣民主人權的形象。
「在總量管制與不違反台灣權益下,對陸生應該要適度鬆綁,畢竟這群年輕人多是抱著對台灣民主文化的嚮往而來!」他坦言,台灣整體高教水準比大陸好,但拿到國際比,競爭力顯然比歐美名校差一截,更何況中國留學生不只要留學,更想移民,台灣因政治因素,也無法提供這類誘因!
王丹認為,若以更長遠策略思考,善待陸生其實是培養10、20年後對台灣持友善態度的精英,這些人未來會影響中國,對台灣是有好處的,長期意義將超過教育層次!
*「三限六不」是什麼?
三限:
1.限校:限制高等學校的採認
2.限量:限制來台陸生總量
3.限域:限制醫事、國安及高科技等領域的學歷採認
六不:
1.不加分優待
2.不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陸生採外加名額。
3.不編列獎助學金:政府不編列預算作為陸生獎助學金。
4.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
5.不會有就業問題:陸生停止修業或畢業後不得續留台灣。
6.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