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又來了,但這次發動社會運動的不是年輕氣盛的「學生」,而是被譽為「社會良心」的「學者」!
14年前曾以「捷運對房價影響」做為論文主題的臺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林楨家,最近想在台北換間條件還過得去、而且負擔得起的房子,但身為大學教授的他卻發現困難重重,驚訝房價竟然如此之高。他苦笑,以後的研究主題應該改成:「如何降低房價?」
如果連大學教授都覺得買房不易,台灣的高房價民怨有多嚴重,應該不言可喻了。
5月8日上午,來自近60所大學院校的110名教授,宣佈成立「房市改革行動聯盟」(簡稱房改盟),訴求「房市改革、救經濟、救青年」。除了發起的教授群,成員還包括連署支持的162名學者及500多位公民,還包括居住正義協會、公平稅改聯盟、崔媽媽基金會、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等13個NGO團體。從決議、連署、到成立,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證明「房市改革」已是全民共識。
記者會當天,被奉為台灣住宅運動精神領袖、年逾八旬的前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華昌宜也受邀到場,感嘆25年前見證「無殼蝸牛」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的街頭運動,想不到如今房市改革依舊原地踏步,台北市達15倍的「房價所得比」還高居全球城市之冠!「現在必須父母親有房,年輕人才會有房,台灣什麼時候變成一個『繼承社會』了?」他批評房價過高、炒作過頭等亂象,不但使財富分配集中化,更阻礙社會階級流動,讓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德明科大不動產投資學程副教授花敬群解釋,原本在課堂教書的教授們會成立房改盟,也是受到前陣子學運的啟發。「我們希望能用專業意見,取代政治口水跟市場口號。」儘管激烈抗爭可以引發社會關注,但很難引導大眾理性思考服貿、房市等複雜議題,此時,學者就得負起社會責任,貢獻本身專業,引導社會理性對話與思辯。
擔任召集人的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彭建文表示,房改盟已經擬定10項行動方案,往後將逐步拜會財政部、金管會、中央銀行、國發會等中央部會及六都市長候選人,提供改革房市的專業論述與政策建議。包括提高非自用住宅的稅賦、強化租賃市場、推廣「地上權」商品、防止國際熱錢炒房等,都是可行方案。他警告,房價若繼續飆漲,而薪資持續停滯,台灣將落入「四惡二沒有」的窘境,四個惡化包括:國家經濟、金融秩序、住宅市場、生活品質,兩個沒有則是:沒有居住正義、年輕人沒有未來!
政大地政學系教授林左裕也提出證據,台灣的住宅貸款占GDP比重,從1988年的12%翻倍到2013年的39%,不但超過30%的安全警戒線,更嚴重削弱民生消費力。以美國為例,2003年房貸占GDP創下35%的新高,5年後便爆發次貸風暴,不但嚴重打擊國內經濟、更禍延全球,台灣現在也走向這條不歸路。
(資料提供:政大地政學系林左裕教授)
如何改革房市?化解年輕世代的憤怒?除了政府與產業界有責任面對,現在學界也願貢獻一己之力,希望這些能量能有效凝聚,一起對抗這個「全台最大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