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議題吵了30年,在政府決定封存停工後,應該是停止口水戰的時候了。台灣人民應該務實的想想,未來的因應之道是什麼?
環顧目前幾種能源選擇:核能,確定未來行不通;火力燃煤及天然氣發電,均造成空氣污染、增加排碳量。再生能源,已經在發展中,然而因為不能成為穩定電力,儲電技術繼續還需要時間。筆者認為,「節能」或許是目前企業、民眾進入後核四時代的務本之道。
連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日前都指出,無論核四蓋不蓋,節能都是必須要做的事。
台灣節能空間有多大?根據世界主要國家用電統計,台灣每人年均用電量是9485度,高於鄰近的中國、南韓、香港與新加坡,堪稱亞洲主要發展國家中最浪費電的第一名。
此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資料,台灣的電力能源效率,也有很大改善空間。2010年時,台灣每賺1塊錢,耗用的電力是丹麥的三倍、德國與日本的兩倍以上,比韓國多12%。
國內能源局委託工研院調查的「設備能源效率參考指標彙整表」,台灣主要耗能產業其主要設備的能源效率平均值,相較於國內既有的最佳值,均有20%以上的進步空間。
儘管漲電價不討好,但台灣電價與其它國家相較確實太低,社會缺乏節能誘因。2011年,台灣住宅用電每度電平均為2.75元,低於鄰近的香港、南韓、新加坡等國,是世界主要工業發展國中第二低,僅次於中國大陸。工業用電平均每度2.35元,全球第五低。
筆者去年至日本採訪時,就看見與台灣同樣缺乏能源的日本,面對能源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態度。在地鐵站裡,所有的燈管被拔掉一半,為了省電。夏季時,許多公司冷氣只能開到28度,有些甚至只吹電風扇。大型的製造業工廠,每週召開節能會議,探討節能方案,從廠房到員工的行為,每週產生報表監視用電。許多家庭主婦,在院子種植絲瓜藤,只為了降低室內的溫度……。從企業到百姓,每個人都有節電的共識,也實際付諸行動。
因此,當我們採訪到曾來過台灣的日本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總裁櫻井真時,他聊到對台灣的第一印象,竟然是:「台灣,冷氣好冷,燈又好亮!」這雖是一個微小的觀察,卻是一個重要的提醒。真的,台灣人太不珍惜電了。
要怎麼抑制電力浪費的情形?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許志義建議,南韓電價,用電500度以上的住宅用戶,是最低用電級距100度的11.7倍。而用電超過1350度的人,超額用電還要另外加收每度118.4韓圜(約新台幣3.2元),類似「奢侈稅」。
相對而言,國內目前單位電價差異,每月500度以上與110度以內相比,不及三倍。倘若未來可以讓用電多的人調漲多一點,則用電少的人即可漲少一點,交叉補貼,不但有助節能,更兼顧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