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英國不怕,來自媒體賦予的視野與自信!

英國:這才叫開放!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4-04-30

瀏覽數 32,300+

英國不怕,來自媒體賦予的視野與自信!
 

一場服貿風暴把全台搞得雞飛狗跳,看到英國的大膽開放,不少人總覺得因為他們是大國、歷史悠久、擁有全球最嚴格的管理機制,所以才不怕對外開放。台灣哪有本錢?

然而根據實地訪查,筆者覺得無論談判技巧、市場規模、或歷史傳統,都只是技術性因素。真正讓英國願意開放的心態,來自他們文化裡的「自信」!

「英國人很懷舊,很以自身歷史為傲,但他們從不停止尋找新機會,不停止向外看!」一位台僑形容。

聽起來很玄嗎?其實一國人民的視野跟自信,跟媒體的表現非常相關。

造訪英國那半個月,除了烏克蘭動盪這條大新聞,電視上不斷放送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的紀念節目,向觀眾傳遞英國的光榮歷史,知道國家以前走過的足跡。不少人都認為,英國人的愛國心與尊重傳統的意識,其實是靠媒體塑造出來的。

如英國最大媒體集團BBC,便擅於製作高品質、也具教化意義的節目,傳遞英國的歷史、地理、人文、與地方特色,讓人民以身為英國人而自豪,也讓海外觀眾從此瞭解、甚至愛上英國。

或許你不知道,近年大紅、第三季剛播畢的「大偵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其實就是BBC推出的電視劇。不少留學生離開後,還是非常懷念BBC內容豐富的優質節目。

除了內容有競爭力,BBC更懂得發揮媒體的社會責任,盡力做出最中立、客觀的報導,幫助國家不斷前進。

一位BBC主管強調,BBC的名字不是「國家」廣播公司;而是「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我們的角色是「公共媒體」,不替政府講話、也不為政策辯護!」他們相信客觀陳述事實後,人民會自己做判斷,媒體不必替觀眾下結論,或故意導引輿論風向。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在此狀況下,為了跟BBC競爭,其他媒體必須跟它比深度、比客觀、比報導品質,讓民眾評論時事或重大議題時,擁有一致的事實基礎與佐證資料,可以理性思辯,不會雞同鴨講。

反觀台灣媒體不但立場過於明顯,而且都只愛對自家擁護者說話,很少讓不同聲音出現,遑論如何達成社會溝通的責任,使很多議題的焦點愈來愈模糊,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識型態。

這位BBC主管比喻,「如果記者腦袋空空,怎麼對重要人物提問?這樣的報導看久了,老百姓自然也不會思考。」

不過,難道BBC不會被政府施壓、或遭財團利誘嗎?這位BBC主管笑說,「當然,而且他們不斷在試!」

幸好,BBC經費來自廣播電視市場的執照費,財務足以獨立。而且,雖然不是每個百姓都喜歡BBC,但每次民調是否該讓BBC私有化?多數人還是贊成BBC維持中立,覺得英國需要這樣的理性聲音。

看來,台灣媒體必須先發揮促進社會思考的責任,給民眾客觀的見解與國際視野之後,台灣才有本錢談開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