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億人口的中國已是全世界最大的食品消費市場。歷經多年的食安事件,中國老百姓對食安的標準和期待越來越高。
一來,此一效應帶動了外國高級食品的進口額。2013年,中國的海外農業食品進口額達到1008億美元,有史以來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與2010年(610.1億美元)對比,3年增加65%。
為了提升中國食品安全,中國政府決定和歐洲小國共同捍衛「舌尖上的中國」。
3月下旬前往歐洲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地和荷蘭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簽署「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協議。這是中荷建交以來,兩國合作的首個體系化食品安全項目。
其次,為確保品牌聲譽,也被中國食安問題「嚇怕」了,在中國的幾大知名通路超市和食品廠商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食安檢測防線。
英文《彭博商業周刊》指稱,中國官方殘缺的監督體系,無論是沃爾瑪、雀巢、家樂福等國際食品品牌商或通路商,都紛紛成立食安品管及檢驗部門,檢測出肉品是否暗藏過量的食品添加劑、危害成份。
以沃爾瑪為例,2013年初,中國監管部門指稱,沃爾瑪中國門市出售的驢肉中,驗出狐狸的DNA,沃爾瑪被迫回收相關產品。自此,沃爾瑪承諾加強查核供應商,目前在中國做的肉類DNA測試多於世界其他地區。
另一家國際通路超商「家樂福」也不落人後,已在中國設立50個實驗室,檢驗殺蟲劑殘留和食品添加劑是否超標。消費者還能以智慧型手機,掃瞄商品的QR碼,追蹤原產地、使用期限和蔬果種植者。
最諷刺地,唯有在中國,家樂福才花這麼大的精力讓顧客放心。
雀巢則表示,為了加強檢查旗下中國乳品廠的產品品質,公司在中國聘用的檢查員和科學家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雀巢還聘用全職員工走訪乳牛場,傳授利用動物疫苗和特殊飼料改善乳牛質素的方法;這是該公司在中國特有的做法。今年,雀巢還將開創公司全球首例,在中國開辦乳業大學,專門培訓乳農。
諷刺地,中國食安的標準卻和歐美國家相似,甚至更為嚴格。但為何中國的食安問題仍曾出不窮?原因出在生產環節上。在中國,政府只鼓勵而非強制企業在食品製造過程中,採用符合國際規範的標準。
反觀美國,是將檢查問題的責任加諸在製造商身上。這有助廠商及早發現食安問題。美國的法律也要求企業發現潛在風險,並制定預防方案。
另一個食安問題則出在中國「螞蟻雄兵」式的生產製造商上。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中國有太多小型食品企業,政府難以有效監管;此外,農民與食品加工廠商缺乏教育,也常常導致食品安全問題。
市場調查公司英敏特(Mintel Group)調查顯示,中國有50萬間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其中約70%員工不到10人;美國約有3萬家此類企業。據估計,中國食品安檢員人數與農戶數量的比例是1:420。
中國對美國的食品出口不斷遞增,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計劃在未來一年半中,將駐中國的食品檢查團隊從2人增至9人。美國期盼,中國的食安監管部門能把食品安全責任放在食品生產商身上,這是確保食品安全生產的最有效方法。
(攝影/林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