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過去發展工業所帶來的汙染,讓老英國夢上了一層灰。但隨著經濟復甦,英國節能減碳的成績,卻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當全球都陷入經濟發展與氣候變遷的兩難景況,英國卻大膽的制定氣候法令,課徵氣候稅、塞車稅,通過氣候法案,並且成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
除了幫地球節能減碳,英國人更不忘當中所能帶來的商機。例如再生能源電力收購、綠色投資銀行以及相關環保投資。
不過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並且考量民眾是否負擔的起,各方討論辯論,將專業的知識理論,轉化為常民也能理解的資訊,才能將危機化為轉機。
(圖片來源:Flickr Wilson Loo)
【原文節錄】
有創意又有經驗 讓氣候變遷成為商機
2013年底的華沙氣候會議,歐洲氣候行動網調查58個國家,發布最新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台灣在第52名的「非常糟糕」(very poor)等級。長年被視環保模範生的德國,從前年第8掉到19名。反而是英國從第10躍升第5,排名僅次於第4的丹麥,因為前三名從缺,所以英國的表現是全球次佳。
調查指出,英國的進步來自前瞻的氣候法令、過去五年減碳15%、加上大幅投資再生能源。或許受陰雨綿綿的天氣使然,天氣,一直是英國人最愛的話題,連帶使他們的氣候意識與作法領先全球,許多最新概念都從這個島誕生。
來到倫敦外圍的希斯洛(Heathrow Airport)機場,這裡是歐洲最大航空樞紐,停車場旁有個世界第一個商業化的個人運輸系統「Heathrow Pod」。
來這停好車,坐進像個小白球的車艙,就能快速進入機場大廳。靠這些可愛小玩意,每年可少讓5萬台巴士進機場,全程使用電力,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啟用三年來,Heathrow Pod使用人次已破百萬,不少機場有意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