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適合當警察,她們不夠兇,體力也無法勝任,我覺得女人根本就不應該做這種每天都會碰到暴力和血腥的工作,」一個大都市中的男警察說。
「我寧願和瑪麗亞共事,而不和其他幾個傢伙一起做事,」另外一個男警察卻有不同的看法:「她很強悍,碰到任何事都不退縮。遇到火爆場面,她有辦法讓大家冷靜下來,老百姓覺得她親切、溫暖。」
這是男人對女人踏入警界的兩種典型反應。
二十年來,美國的女人一直在爭取她們過去所沒有的權力,要求與男人的地位及工作機會均等。種種改變在美國掀起了婦女革命。
女權運動向男人掌握的權力挑戰,不僅重新塑造了男人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也改變了工作、婚姻與家庭的關係。男人對女權運動的反應有贊賞、支持者,也有嫉妒、抗拒者。諸如上述男警察對女同事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在其他行業中也屢見不鮮。只是不同行業的男人反應各不相同。
服務業習於女性面孔
服務業的男人對女同事的反應比較好。原因之一是服務業的權力分配比較不明顯,再加上傳統的服務業及辦公室的工作如服務生、店員、秘書、電腦操作員等,大都由女人來做,從事服務業的男人自然對女同事習以為常了。
在服務業中,警察對女同事的反感最深,因為警察在傳統上是男人的工作。
但是,社會在改變。女權運動要求女人和男人一樣有當警察的機會,不少走入社會的婦女覺得警察的薪水還不錯。
同時,警察的工作性質也變了。犯罪率不斷上升,社會對警力的要求日益殷切,女警察通常較擅於對付青少年與婦女罪犯,而這兩種犯罪率正好上升得最快。此外,社會大眾普遍希望遏阻警察暴行,並且要求警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警察花在維持公眾秩序及擔任社會工作的時間愈來愈多,凡此種種都需要更多的女性瞥察。
基本上,服務業包括許多傳統上由婦女擔任的低薪工作。但愈來愈多的男人走入這一行,可能因此製造了男女平等的機會。
另一方面,服務業將在末來提供更多高科技、高薪酬的工作,為婦女開創爭取獨立平等的新機會。
進攻主管寶座
當女人開始進攻主管寶座時,男人的權力便飽受威脅。
男主管對女主管的抗拒可分三個層次來談:第一是經濟上的原因。從公司的角度而言,男女主管同工同酬,會帶來金錢損失;從個人觀點來看,男人認為女主管搶走了他們的飯碗或陞遷機會。其次是心理上的畏懼,男人害怕在能力和精力方面都輸給女人。第三則是社會觀念問題,男人一向覺得他們比女人優越,所以很難要他們和女人平起平坐,遑論屈居女上司之下了。
男人對女上司的反感尤甚於對一般女同事的反感。有一家公司新上任的總裁是一名三十歲的女子。公司的七個男副總裁聚集在健身房,研討對策。最後決定給新總裁三個月的時間,如果她還沒有表現,他們就集體辭職。
公司的新總裁聽到這個消息,把他們一個個叫進辦公室,告訴他們 「別忘了,我是老闆,該有所表現的不是我,而是你們。」七個人聞言愕然,他們一向只把她視為一名女子,從來不曾認真當她是頂頭上司。
不過,男人通常可以接受年紀較大的女上司,原因可能是男人從小聽慣了母親的命令。
工商界較接受女主管
工商界的男人在觀念上改變得比藍領階級或服務業快。許多男人忽然瞭解到不少人才因身為女人而被埋沒。有的主管為事實所迫,不得不承認有才幹紙女性數目相當可觀。在美國擔任行政或管理工作的婦女比例,從一九七二年的一七.六%上升到一九八四年的三三.六%。企管與法律系畢業生中,女性也超過三○%。
和這些婦女打過交道的男人都強調,女人在踏入所謂「男人的行業」後表現的卓越能力,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有些男主管認為女人處理事情的方式異於男人,而且帶來了好的影響。例如,女人比較關心員工,不那麼公事公辦,能提高員工士氣,進而改進生產力。另一方面,女主管也提醒公司注意彈性工作時間和給父親產假等問題,緩和了工作與家庭的衝突。
儘管女主管所佔的比率不低,然而在美國的每一千個職業婦女中,只有八個擔任高級主管。在上千個公司的一萬六千個董事席位裏,女性只佔三○%。幸好,諸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花旗銀行、寶鹼等大公司,近年來都不斷提高女主管比率,顯示他們也開始認清現實。
醫生、律師、建築師、科學家、工程師等專業人才自認是社會的菁英份子,因為其他行業很少需要經過這麼嚴格的訓練。此外,工作時間長也是他們樂於炫耀的菁英標幟,他們深以每週工作六十至七十個小時為傲。
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專業人才待遇高、工作時間長、有權威,正是男子氣概的象徵;但近十年來女人大量湧入法學院與醫學院,也打入了這個男人的職業圈子,使得他們難以接受。
但是,大勢所趨,女性的能力與權力都逐漸受到肯定。專業人才自認觀念開放,跟得上時代,因此也不得不張開手臂,歡迎女性加入他們的菁英小圈子。
男人的男性優越感與知識份子的理想交戰,使男性專業人才對女權運動的反對極端矛盾。他們在理智上承認女人的權力,也接受女性同行。但在感情上又很難拋卻從小由社會與文化背景造成的職業偏見。
理智與感情交戰
男性的醫生、建築師和律師都覺得女人不適合踏入他們的行業,因為工作時間太長。有的人覺得女人不能、要不就是不願辛苦工作。還有一些人則覺得作母親是女人的天職,而這些行業所需要的長時間投入會與撫育子女相衝突。
例如,許多男建築師覺得建築界的女人根本不應該成家,因為分身照顧丈夫和孩于會妨礙工作。男醫生則覺得造就一個醫生需要長達數年的訓練,許多女孩子在捻完醫科後,卻為照顧家庭而放棄行醫,簡直是褻瀆了神聖的醫科訓練。
在這些行業中,女人很容易在男同事半強迫、半鼓勵之下,集中於某幾個專業領域,例如在律師業中,家庭法或房地產法成為女律師的專長;在建築業是室內設計;在醫界則是小兒科。
通常,太太是職業婦女的男人在辦公室也比較支持女同事。在美國,同行結婚的情形愈來愈普遍。夫妻同行比較能瞭解彼此工作上的問題,但同時也較容易彼此競爭,對於誰來照顧小孩會有爭執。
幸好,情形在逐步改善。例如,有些女人決心像男人一樣長時間工作,逼得男同事不得不改變他們對女人的成見。另外,有些女人則力爭縮短工作時間。
傳統家庭結構改變
女權運動掀起的另一巨大變革是在婚姻與家庭方面。
在傳統的家庭裏,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外出謀生,女人則操持家務、撫養孩子。大多數的美國人對家庭的感覺和價值觀仍然受這幅傳統圖畫的影響,但是今天完全符合這幅景象的美國家庭少之又少。
過去十五年來,美國家庭最大的轉變就是夫妻都上班的比率激增。另一個趨勢是離婚與未婚的男女增加,因此單身生活的人比過去多。 「女人走出廚房」的運動為她們帶來經濟力量,在許多家庭裹,男人不再屬於傳統的主導地位。
無論對男人或女人而言,要適應這種轉變都不容易。男人的內心充滿矛盾,儘管他們樂於見到女人生活得比過去充實,卻也因權力飽受威脅而憤怒。
一九八三年,美國二十歲以上的婦女,有半數以上在工作。女人外出工作的原因不外:第一、經濟上的需要,單靠男人養家已不足以餬口,有些家庭要靠兩份薪水來維持中等階級的生活水準。第二個原因是婦女要求平等、自主和更多的選擇機會,追求更完整的自我。第三個,也是最常受忽視的原因則走,其實男人私心也希望女人能分擔養家餬口的重責。
夫妻上班的家庭問題
儘管男人對家庭結構的轉變也無法完全釋然,但是比較起來,男人比較適應私生活上權力的變化,比較不能接受女人成為他們工作上的伙伴、對手甚或頂頭上司。因為男人愛自己的妻子,以妻子的才幹和地位為榮,同時也欣然見到家境因為多一份收入而大有改善。太太上班後,夫妻的生活領域不再漠不相干,兩人可以互相滿足對方的興趣和需求,夫妻問更能彼此瞭解。
但是,夫妻都上班的家庭也面臨許多問題。
一、競爭:當夫妻都外出掙錢,扮演傳統男性的角色,競爭的壓力也就接踵而至。夫妻常會為誰工作得比較辛苦,誰賺的錢多,誰比較受注意,誰的地位高而相爭。似乎工作上的勝利永遠要以婚姻為犧牲品。
有些男人表示儘管太太的地位、薪水比他們高,他們並不以為忤。但是他們卻不願意直接在太太屬下做事,因為那會破壞男人當家做主的情勢。
二、金錢與勢力:無論在家庭或社會中,金錢多寡常能決定權力誰屬。當女人賺錢一直比男人多時,男人內心矛盾會劇增,覺得自己喪失了男性的優越性。根據「今日心理」雜誌的分析,錢賺得比太太少的男人,對金錢有較多的幻想,也比較擔心金錢問題。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覺得他們對太太的感情超過太太對他們的感情,並且他們也沒有一般人快樂。
三、工作過度及事業與家庭的衝突:在夫妻都上班的家庭裏,雙方都必須努力為工作、家務事、孩子及夫妻相處挪出足夠的時間。
事業與家庭的衝突
另外一個問題是夫妻在事業上的衝突及事業與家庭的衝突。例如夫妻中有一個人調陞,可能他的配偶就必須放棄原來的工作。一個人需要時常加班,另一個人就要選個份量較輕的工作,才能多花點時間在家裏。
此外,夫妻雙方的父母或鄰居、朋友如果還抱著傳統觀念,也會引起衝突。很多人到現在還會取笑錢賺得比太太少,或是花很多時間做家事及帶孩子的男人。
在面臨衝突的時侯,多半都是女人為家庭犧牲。但是,今天許多男人也試著公平解決問題。例如,現在有所謂「通車式婚姻」,夫妻雙方各自找一份好工作,住在不同城市,定期相聚。有些夫妻則分擔家務事及輪流照顧孩子,結交觀念開放的朋友。
四、分擔家務事:男人經常表示他們並不排斥做家務事,但是卻不見得身體力行,而且大多數男人喜歡誇大他們做的家務事。曾有調查顯示,那些相信男女平等,並認為應該分擔家務的男人,只有半數確實分擔了一半的家事。
新式父親苦樂參半
儘管男人不會因為多做家事就喜歡做家事,但是從做家事的經驗中,他們瞭解到不能再冀望太太從家務事中得到滿足。
女人走出廚房,要求平等與權力,也影響到父親角色的轉變。現代男人和孩子的關係比以前親密,也比傳統男人敢於表達孩子帶給他們的快樂和痛苦。愈來愈多男人分擔起撫養孩子的工作,尤其中產階級更是如此。
這種轉變其來有自。首先當然是職業婦女人數增加,及婦女要求獨立、平等和自主。其次是現代男人比較敢表達自己的感情,打破「男人有淚不輕彈」的傳統觀念。第三是離婚率上升,促使許多男人更主動扮演父親的角色,就如電影「克拉瑪對克拉瑪」中所描述的情形一樣。
女人因走出廚房,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而成長,男人也因積極挑起為人父的重擔而成熟。男人實際接觸了帶小孩的種種煩雜工作之後,開始瞭解撫育孩子的責任多麼繁重。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發掘了前所未有的樂趣。有一位父親說:「幾個小時的煩累中,只要享受到一剎那父子間的心靈交流,就覺得一切都還是值得。」
新式的父親在分享了撫養孩子的苦樂的同時,也瞭解政府、公司、朋友、鄰居及雙方家庭對新式父親的幫助微乎其微,因而更清楚職業婦女所面臨的困境。
超越傳統的新男人
總之,近二十年來,女人在政治、經濟、社會、家庭各方面都爭取和男人同等的權力。男人對婦女革命的反應一方面是驕傲、贊賞、高興、如釋重負,一方面也有憤怒、恐懼、焦慮、嫉妒、羞恥、罪惡感等。許多男人因為不願把權力分給女人,所以對女權運動的負面反應往往超過正面反應。這種反感主要源自孩提時期對母親的恐懼,此外兩性在想像中和實際上的諸多差異也加深了這種反感。不同職業、階級、種族、年齡的男人對女權運動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很出人意外的,年紀大的男人反而比年輕人支持婦女的轉變。
那麼,在現代社會中,到底有沒有所謂的「新男人」?什麼樣的男人才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男人?
依照作者的定義,新男人是能放棄或超越傳統的男性角色,不企圖壟斷權力,也不堅持非靠他賺錢養家不可。儘管他重視能力與成就,卻不願成為工作的奴隸。他認為男人和女人一樣有感情,也應該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情。他能和別人談自己的問題與弱點。
新男人支持女權運動,而且不是光說不練。他會為女同事爭取同工同酬以及平等的陞遷機會,他也不會老是把工作置於家庭之上。
勝利不是唾手可得
在家裏,如果他已經結婚,他認為太太的事業和他的事業一樣重要。他分擔一半的家務事及幫忙照顧孩子。如果他還沒有結婚,他不介意女朋友出差或加班到深夜,因為他自己偶爾也需要加班。
他在生活上可以完全自理,這裏所謂自己照顧自己,不只是時髦地保持身材,而是可以自己調理三餐,清掃房子,不需依賴餐廳或女佣人。
新男人也可以處理自己的感情,不必完全依賴妻子或女友在感情上的滋潤或撫慰。
儘管這種男人迄今仍寥寥無幾,但是他們的人數正不斷增加,在婦女革命之外又掀起了男人的革命。目前,勝利的果實還不是唾手可得,男女雙方都還須繼續為真正的男女平等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