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現代歐洲正要成形,而當時的西班牙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
統治了西班牙七個世紀的阿拉伯君主--格納達(Granada),終於被擊敗撤兵。
新執政的天主教王朝信心十足的資助航海家哥倫布,往西去探索一個新的世界。一位法國的歐洲史專家指出:「一四九二年,歐洲正式開始征服宇宙。」
為今天準備十年
五百年後,歐洲重新開始思索自己在世界的地位,西班牙再度扮演中心角色。
一九九二年,在巴塞隆納舉行的夏季奧運會及在塞維爾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將把西班牙帶上世界舞台。新增建了兩幢現代博物館的馬德里,也將成為歐市一九九二年的文化首都。
西班牙曾以航海建立了豐功偉業,現在最急切的目標是以現代及活力的形象,贏得庇里牛斯山另一邊(西歐)鄰居的尊敬。如果一切都照計畫進行,一九九二將不僅是「歐洲年」,也是「西班牙年」。
為了今天,西班牙已經準備了十年。
國際上,它加入了嚴格的北約組織,不僅藉此提升西班牙的國際地位,也開始承擔國際事務及責任。最明顯的例子是去年十月在馬德里緊急召開的中東和平會議;明年,同樣的會議也將在這裡舉行。
國內,則加速進行政治民主化。自從獨裁者佛朗哥於一九七五年死亡,西班牙經歷了狂野的「民主青春期」,走過暴力抗爭與偏執極端後,漸漸學會反省與責任。
新的西班牙人
今天的西班牙人民,一心只希望重建政治穩定及經濟實力,連代表既得利益及殘存封建勢力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Juan Carlos),在一九八一年由軍官策動的一場政變中,也極力反對軍人專政,堅持西班牙要邁向民主。一位馬德里投資銀行家說:「我們已經從狂暴的軍事獨裁及漫長的內戰國家,蛻變成溫和、理性的典型西方國家;雖然有一點平淡乏味,都是一件極有成就感的事。」
就在西班牙政治漸趨穩定的同時,經濟上,西班牙也力圖振作。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在一九八六年加入歐市組織。「兩百年來,我們第一次進入歐洲先進國家的行列。」經常前往布魯塞爾出席歐市財政會議的西班牙財政部長索加卡驕傲地說。馬德里一位商業分析家對西班牙躋身歐市抱持更樂觀的看法:「一種新的西班牙人出現了,他們從孤立中走出,成為積極參與國際的現代國家。」
雖然種種數據顯示西班牙尚不足以跟其他歐洲鄰國在經濟上平起平坐,但是舉國上下都瀰漫著樂觀的希望,似乎「加入歐洲」就是一切的解答。從總理岡薩雷(F. Gonzalez)到市場的鹹魚小販,都認為融入歐洲的一部分是西班牙人的驕傲、希望,甚至熱情的來源。去年秋天馬德里日報的民意調查顯示,七0%的西班牙人相信,一九九二年的歐市統合對西班牙非常有利。
到目前為止,歐市也的確滿足了西班牙的熱情,其中包括自歐市獲得八十億美元的建設貨款;更由於低廉工資,西班牙從法、美、荷、科威特取得大量的投資外匯;歐洲最大宗的外國投資設廠案--德國福斯汽車,也在西班牙設廠。去年年底,美國百事可樂公司更宣布將在西班牙投資一億元,開設工廠及連鎖速食店。
觀光新鮮感
除了外資,西班牙也有屬於自己本土的豐富資源,吸引全世界遊客--特別是寒冷地區的歐洲北部國家。根據美國新聞周刊的報導,西班牙的觀光資源是因為它仍然具有整個歐洲大陸找不到的新鮮感及今人興奮的特質;它融合伊斯蘭、羅馬、文藝復興、新藝術及後現代的文化魅力,再加上地中海邊際的白沙海灘、大西洋岸豪華的渡假休閒中心,和庇里牛斯山的滑雪盛地等,都使觀光成為西班牙最重要的產業。
在觀光事業之外,以往因西班牙經濟窘迫而大量移往西歐尋找工作的勞工,也在最近幾年寄回巨額外匯,成為西班牙建設國家的另一項大收入,也提升了西班牙人的生活水準。最近五年間,西班牙汽車年銷售量從五十萬輛增加到一百萬輛,整整成長一00%。
但是西班牙並非只靠軟性觀光和移民匯款回鄉;因為遼闊的石灰岩地形,它的水泥工業及營造廠在歐市極富競爭力,成為一項重要收入。根據新聞周刊指出,西班牙農業產品及政府全力投資的電子、通信高科技產業,使西班牙的發展邁向多元化。
然而西班牙也不是只有光明的一面,經濟成長帶來的工資上漲,使許多投資尚未踏上西班牙,就已轉往工資更便宜的愛爾蘭、威爾斯及葡萄牙;而大批北非移民也瓜分了西班牙的國內工作市場。
二度耀目轉變
近幾年西班牙急速提升的生活水準,更是利弊互見的矛盾現象。馬德里新興商業區的畢加索摩天大樓,從造價時的一億四千萬美元,開張後暴漲到十億美元;一名馬德里工程師的年薪已高達二萬六千五百美元,僅次於法蘭克福、巴黎、米蘭,排名歐洲第四。傳統節儉度日的西班牙中產階級成為歐洲新貴,大量湧向國外度假,瘋狂購買名牌商品;而銀行購併大亨也取代鬥牛士,成為媒體封面人物。
這種經濟生態的大幅轉變,使西班牙從十五年前強人政治的陰影中走出,建立成功的新局面,成為新解放的東歐小國爭相學習的對象。例如今年西班牙的經濟成長將超過美國及歐洲大部分國家,今許多經濟預測家跌破眼鏡。但是西班牙「瘋狂成長的十年」中,超額的建設和消費,也帶來去年全世界最高的貿易赤字,金額高達三百六十億美元,比歐洲另一赤字國家--法國還要嚴重七十倍。
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兩個西班牙的並存:一個是「都市化、歐洲化、企業化」的西班牙,另一個是「農村化、本土化、期待政府進行社會及經濟保護」的西班牙。隨地域發展不同而形成對立的兩派,對國家發展方向的看法水火不容,甚至導至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及卡特隆納蘭兩地長年火藥味十足的爭取獨立。
當然,按照傳統,西班牙人還是會繼續抱怨和爭吵,這也許就是它旺盛精力的來源。五百年前它帶領歐洲征服了世界;今天,全世界正逐漸發現它第二度的耀目轉變。
巴塞隆逸為建設瘋狂
當日本著名建築師Arata Isozaki走進他在巴塞隆納所設計的聖卓第運動場(Sant Jordi Sports Palace)時,可被當時的場面驚呆了:全市五分之一的人口 三十萬人都出現在他眼前,只為一睹他為西班牙人設計的建築。
這座運動場外觀華麗典雅,擺脫古老粗糙水泥的運動場形式;內部更具備高科技現代化設備,其中由電腦所控詞的一百盞照明燈,隨時讓室內亮如白日,被西班牙人稱為全世界最聰明的運動場建築。
清瘦、穿著全黑的Isozaki說:「我從來沒有執行過如此龐大的建築案,也從來沒有得到過如此熱烈的掌聲。」全巴塞隆納花了三天慶祝這座耗費八千三百萬美元的運動場開幕盛事。它不僅是今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焦點,更是西班牙向世人炫耀魄力的代表作品。
投資奧運迷戀建築
雖然歐洲人一向擅長以建造雄偉建築來展現實力,但是像西班牙近年來如此迷戀建築,面且如此不計成本地大量興建,確是少見,連蓋摩天大樓著名的美國人也甘拜下風。一位加州來的建築師對西班牙的大手筆充滿讚歎:「在美國,我們必須向有限的工程經費投降,但是在巴塞隆納,他們非常注重設計,錢反而是次要的考慮。」
如今,巴塞隆納已變成為歐洲最有設計理念的城市。為了準備一九九二年的運動會,全城都在追逐世界最有名的建築家,並搭配幾名勇於創新的本土建築師;在這股建設狂熱中,不僅講求戲劇性的外觀結構,或更狂野奔波的內部設計,同時也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經濟實力。一位巴黎銀行家指出:「投資奧運的大手筆,至少能為巴塞隆納帶來十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