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僧多粥少的博物館經濟學

創新工作室
user

創新工作室

2014-01-17

瀏覽數 12,550+

僧多粥少的博物館經濟學
 

隨著全球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升,各地博物館文化活動也日益興盛。但在公共財源枯竭,私人贊助又總是偏好錦上添花的大環境前提下,預料未來20年內全球博物館都必須提出創新經營思維,才能抓住機會,避免陷入生存考驗。

近年中國各地充斥博物館熱潮,從北京、上海,到眾多二、三線城市都爭相興建博物館。中國十二五計劃原本預計中國博物館總數將在2015年達到3,500座,但這個目標早在3年前便提早達成。2012年底時已有3,866座。

但在缺乏有意義的展品和參觀來源下,許多展館迅速淪為蚊子館。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為迎合2012年上海雙年展而誕生,但在雙年展結束後便長期閒置,且無人擔任全職館長。

美歐各國因公共財政緊縮,博物館經營更是考驗。

由於資金來源短缺,曼哈頓的非洲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African Art)已經五度延後開幕,甚至在去年更名為新非洲中心(New Africa Centre),希望可以爭取更多財源。

因此,如今各個博物館最大任務就是要爭取實際的參觀民眾,才能保障自身營運。而有兩類博物館較具優勢。

首先,位在重要大城市的知名展館依然是最大贏家。法國羅浮宮空間狹窄、標示混亂,重要展品前總是人山人海,參觀品質低落,但是遊客依舊絡繹不絕。

其次,領導創新的小眾、利基型展館,也可望鞏固忠實支持者。例如由安藤忠雄設計的日本直島的地中美術館,建築本身就值得欣賞,是許多博物館長個人會推薦的展館。

(新聞來源:《經濟學人》,林佳誼整理)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