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個水庫之死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04-15

瀏覽數 18,650+

一個水庫之死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烏山頭的開拓,是台灣移民史的一個小縮影。

經濟部水資會總工程師吳建民心裡有一部台灣水利史,他說,「嘉南平原由平埔族時代的熱帶沙漠,改變到今天台灣糧倉的綠色平原,是一篇不同民族、不同統治者及不同年代興辦水利事業的記錄史。」

吳建民翻開台灣全記錄,手指著鄭成功受降圖,鄭成功和部隊站在沙灘上,不遠處旌旗招展,正是安平古堡。

嘉南生命線

根據清朝文獻記載,平埔族已經知道利用虎頭埤的水開墾;荷蘭統治期間,繼續開拓岩埤、後埤和三腳埤,是烏山頭的前身。一九二0年日本技師八田興一建設嘉南大圳,是累積虎頭埤和三腳埤水利經驗的結果;從利用小池塘灌溉到水庫建設,嘉南地區一步步化為綠洲。民國六十二年,曾文水庫完工,烏山頭從此接收曾文水庫發電用後的水,成了曾文水庫的調整池。

烏山頭有如嘉南地區的生命線。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蔡長泰指出,嘉南地區的緯度和撒哈拉沙漠相同,年雨量有九成集中在五到十月,十一月到第二年四月幾乎不下雨,如果沒有烏山頭,根本不可能發展。

時至今日,烏山頭除了供應嘉南地區稻田為主的農業灌溉外,也負責供應台南地區的生活用水和一小部分工業用水。

烏山頭水庫的灌溉區南起台南,北到嘉義縣的布袋,直線距離只有七十八公里,而灌溉渠道從水源、送水口、導水路、南北幹線、支線、分線、中小給水路,以及補助給水線,全長有一萬一千多公里。灌溉用的水量不大,綿綿潺潺,慢慢的流,灌滿一個灌區再繼續旅行到下一個。從烏山頭放水,要流兩天才能把最末端的田灌滿。嘉南糧倉就是這麼隨著水流灌出來的。

和一般水庫最不同的是,烏山頭的景觀正如它另一個名字--珊瑚潭,潭面彎彎曲曲,從天上看像支碧綠珊瑚簪子,行船其間,又因為它的曲折而時有柳暗花明的感覺。五十八年開放觀光時曾名噪一時,是熱門的旅遊點。

走向死亡之路

但是正如日本水利界常說的:「水庫建成之日,就是水庫死亡的開始」;烏山頭不但不可避免地走上這條路,目前淤沙率還是全省水庫之冠,七十五年時淤沙率已達四五.六%,即使水庫蓄滿水,蓄水量也只有過去一半多一點。吳建民預計烏山頭水庫壽命有一一九年,從十九年完工至今,壽命已過三分之二。

農委會技正李三畏分析,水庫死亡原因有三種:自然沖蝕、崩塌;人為破壞,包括土地利用、開發的壓力、開路、觀光;以及淤積。

吳建民表示,烏山頭地質上屬於泥岩地形,很容易崩塌,早期開放觀光時准許行駛快艇,乘浪來去固然快意,但是浪花也使岸邊的土質更鬆軟,更容易崩塌。

「除非用鋼筋水泥把山頭都蒙起來,否則一定會有淤沙問題,」蔡長泰說。

他分析,嘉南地區興建水庫以來,已有白河、烏山頭和曾文三座,平均年淤沙五百萬立方公尺,水庫建成後原先淤在河口的沙淤在水庫裡,因此五十年來南部海岸已經不再擴大,「國土沒有擴大,反而因海浪侵蝕愈來愈小」,已經無法達到動態平衡。

自然的崩塌、淤積或難避免,人為的破壞才是問題。

告別烏山頭的湖色山光,沿寬敞的縣一七四道可以通往曾文水庫,當地人稱這條路為「觀光道路」,原是為發展地方觀光而開,但是開路也像開腸破肚般,使烏山頭損失慘重。

嘉南水利會灌溉組組長陽明風指出,開路使原來一年淤六十萬噸的烏山頭,變成年淤積兩百萬噸。會長李源泉則認為,不應該讓人太方便,太方便往往造成更多破壞。

烏山頭的觀光事業從五十八年開始,到七十九年日月潭翻船事件發生後關閉,結束了烏山頭第一階段的觀光。今年元旦重開觀光大門後,遊客只能靠體力勞動自力泛舟,因為關閉期間水利會已經把快艇收購掉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台灣遊憩壓力大的現實,觀光客連烏山頭的進水口都不放過。

曾文溪水在台電發電過後由西口引入烏山頭。西口,別名「小瑞士」,岸邊綠草漾綠波,景色如畫,溪水在引水口形成巨大的漩渦,景觀罕見,過去常有人來露營、烤肉,現在有工作站就近看管。水利會公關主任吳玉土搖搖頭說:「民眾如果想到下游一百多萬人靠這水過日子,怎麼忍心把這裡當旅遊勝地?」

法規當作耳邊風

水庫內土地所有權複雜,私有、鄉有、縣有,也有的是水利會的產權,造成利害衝突和管理不便。

七十八年時,嘉南水利會僱了人手砍非法種植的柳丁,馬上引起地主圍觀鼓噪,花了好多工夫才取得趕來助陣的反對黨人士的諒解。那一次砍掉二十多公頃柳丁園。

依照規定,集水區內只能種深根作物,如龍眼,但是在利之所趨、管理不善下,各種規定根本只是耳邊風。當地居民心中,柳丁、竹子都是很好的生財工具,水庫管理者想做好水土保持,並不容易。

種柳丁,先要鬆土,一年要用六次農藥和殺蟲劑,為了維持產量,平均每四年要砍掉重種,這時候又要整地翻土,重新來過。

種竹子也有竅門,吳玉土解釋,最好吃的竹筍長在土裡,所以農夫要「培土」;在筍剛剛冒出頭的時候把冒筍處的土弄鬆,在根部堆的高高壟起,才能結出最嫩的筍。

有現代機械作幫手,破壞速度更是驚人。農委會技正吳輝龍指出,推土機一推就是五立方公尺,如果用人工,要一百五十個工人才能搬動。

烏山頭集水區內還有一些鄉鎮所有地,放領給民眾開發,威脅到水庫壽命。嘉南水利會會長李源泉很不以為然:「窮的時候可以做,現在不能再做,」他主張儘速收回。

搶救水庫

現在要做的是搶救烏山頭水庫。由於缺水,今年春天,嘉南平原有一萬八千公頃的良田被迫休耕,公共給水九成供應,工業用水打五折,為嘉南用水敲響警鐘。

依照原設計者八田興一估算,烏山頭壽命為五十八年,為了延壽,民國二十八年時曾把水壩加高二公尺多,以彌補因淤沙所損失的蓄水量。

但隨後因為開發壓力大,尤其是光復後人口迅速成長,淤沙率急速竄升。烏山頭民國十九年完工,到四十一年間淤沙率只有一0.八%,四十一年到六十二年間,是烏山頭淤積成長的高峰,等曾文水庫完工,淤沙才漸漸慢下腳步。

加強管制土地使用、做好水土保持,都是為水庫延壽的作法,嘉南水利會更進一步在找尋出路。

會長李源泉計算,清一立方公尺沙要兩百元,總費用二十六億元,還不如使淤沙穩定下來,李源泉計畫興建排沙門,以五年為目標把年淤積量降到二十萬噸,並且希望排沙後可以恢復河川原有的造地功能。

一座水庫從開發到建造完成,少說也要八年、十年,好的壩址也是消耗品,再加上水庫愈建愈貴已是大勢所趨,救水庫比開發水庫還重要,蔡長泰建議,少建水庫,多做水庫維護的工作。

有鑑於南部旱災嚴重,李登輝總統視查時指示研究引北方濁水溪的水救嘉南之急,由於功效不大,而嘉南用水戶一向以嘉南清純的水質自傲,也不願接受北水,負責草擬可行性的人員私下表示:「北水南調計畫,寫的我都要哭出來了。」

烏山頭是嘉南的驕傲,搶救烏山頭水庫,卻絕對不是只為了驕傲而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