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是互補,不是競爭-惠普東北亞區總經理談大中華經濟圈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03-15

瀏覽數 12,400+

是互補,不是競爭-惠普東北亞區總經理談大中華經濟圈
 

本文出自 1992 / 4月號雜誌 第070期遠見雜誌

問:大中華經濟共同圈最近在台港兩地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有趣的是,惠普科技去年十月就把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合併為惠普東北亞區域,你身為第一位東北亞區負責人,也是台灣惠普第一任總經理,能否先談談為何要作此調整?

答:惠普在此區域活動已有相當時日,台灣惠普在一九七0年成立,香港惠普在八0年代中期成立,大陸自一九七九年改採門戶開放政策後,惠普也很活躍。顯然就惠普對這三地的長處、短處的了解,以及本身組織的成熟度而言,都建立良好的基礎,對這三個地方的市場機會也能充分掌握。

其次,這三個地區有很多共同點,它們有共同的文化、語言;就惠普的觀點來說,這表示它們的市場行銷也相同,而覺得這三個地方彼此之間可以互補。最近台灣和大陸經濟關係比較改善(雖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是惠普採取行動的原因之一。

從經濟、作生意的角度來看,如何整合這三個地方,截長補短,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對我個人而言,我曾經參與這個區域發展,也對此區抱有熱情,相信這裡機會正好。

總括來說,時機和有合適的人選,是最重要的原因。

整合成一支隊伍

問:組成東北亞區之後,惠普在台、港、大陸仍有其個別的公司,就這一點而言,現在和過去的公司組織運作有什麼不同?

答:我們在台灣、香港和大陸都有個別的分公司,大陸公司還是和官方合資的。組成東北亞區,並不是要創造一個東北亞的官僚體系,而是要把這三個地方整合起來,我們所要的資源可能就在這三個地方,所需的只是把三個地區動員起來,像一支隊伍一樣打仗。

問:在惠普全球策略裡,東北亞區會扮演什麼角色?

答:惠普的改變是逐步發展成的,我們按照市場、顧客、商機形成策略,東北亞會是惠普成長最快的區域之一。我估計未來五到十年內,年成長可以維持在二0到二五%之間,對惠普這樣大規模的公司來說,這種成長相當理想。

問:為了使這三個地方打整體戰,你看台、港、大陸各有那些長處和短處?

答:台灣可能是惠普在三者中最成熟的地方,無論從市場、企業組織、歷史、有業文化來說,都是如此。台灣的管理可能也是三者中最強的,多年累積的經驗當然是寶貴的資產。而香港本質上非常有競爭性,有利點是可以由香港控制南中國市場,因為兩地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

至於中國,當然是個很有潛力的市場,我們也相信中國會繼續開放。從外面看,會覺得他們開放太慢,但他們內部也還有問題,不過無論如何,趨勢確實是持續開放,這表示市場會持續成長。

中國大陸的好處是,在惠普公司內、外都有相當好的科技人才,很充沛,成本也比較低,台灣在管理行銷上的經驗正好可以和大陸的研究人力資源結合起來。我想,愈來愈多的台灣管理人才派到大陸各地去,是惠普公司未來的趨勢。現在大陸的管理階層已經有些是由台灣惠普遴選出來的。

問:比較起來,台灣、大陸兩地的科技人才有什麼不同?

答:台灣在產品開發上,技術愈來愈嫻熟,競爭力愈來愈強,知道如何運用科技知識,開發市場可行銷的產品。中國大陸在這方面才剛起步,他們多半比較偏向學術和純科技,還不知道如何把智慧用來開發產品。我們正開始引進這些經驗,可能還要花些時間。

問:從台灣惠普派管理人才到大陸去,在當地的反應如何?

答:我們得到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反應,以前我們是從新加坡或美國選派管理人員到大陸去,但是有的不會說中文,有的會中文、不會說普通話,溝通上很不方便。現在從台灣選派,對大陸許多人而言是件好事,而且他們也會受到鼓舞,認為只要努力,有朝一日也可以和台灣去的同僚一樣,做好管理的工作。

事實上,中國人總是有為自己人引以為傲的傾向。對台灣惠普的人員來說,人才流動也是拓展視野的大好機會。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問:兩地制度不同,管理起來,尤其是要激勵士氣,會不會有什麼不同?

答:我們原來也以為這是管理上的大問題,因為人的成長、教育環境不同,制度也不同,會影響工作意願。但是在中國大陸惠普,我們已建立一些制度來鼓勵士氣。現在我們認為,人就是人,只要能提供合適的環境、誘因,人就會有回應,不再受到外在大環境的影響。

我們也相信這種改變會持續下去,假以時日,惠普在大陸的運作一定可以像其他地方一樣有效率。

經濟領導政治

問:能不能舉個例子?

答: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工資制度和大陸其他地方一樣,大家都差不多,現在我們在大陸的業務部門已經有佣金制度。雖然佣金占所得的比例不像台灣那麼高,但是只要有區分,人們就會有所回應。我們在大陸的業務部門了解佣金的意義,他們會為了金錢上的報酬和佣金代表的認同,而努力工作。

我曾經和許多不同背景的人共事,經驗告訴我,在內心深處,所有人都很相似。我想還是那句老話--人就是人。

問:對於建立所謂大中華經濟共同圈,從實務經驗來說,你有什麼建議?

答:我覺得最能加速大中華經濟共同圈的作法,就是讓生意人放手去做。我在亞洲地區的經驗是,如果沒有人為限制,亞洲生意人是最會運用資源的。他們知道如何找市場,那裡生產的成本最低,最有競爭力。

我所見到的現象既有趣又令人振奮,兩岸沒有直接往來,但是生意人照樣可以做生意,大陸上有很多公司根本就是台資公司。

而且有些時候最後還是由經濟事務主導政治事務。發生經濟關係後,人們透過接觸,彼此認識,障礙逐漸撤離,未來政治障礙也會一一撤去。惠普想參與這個改變的過程,我們現在所做的,正可為經濟共同體架一座橋。

問:在形成經濟共同圈方面,最大障礙是什麼?

答:台灣政府多年來所做的自由佔,開放公平競爭,提高了台灣的競爭力,只要繼續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市場上必然是強者生存,最後使用者、消費者都可以受益。

問:你對直航看法如何?

答:如果不管怎麼禁止,民間都在往來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他們,增加他們的生產力,使他們更有競爭力。當然這是我在商言商的看法。

問:有些人擔心台灣和大陸貿易關係加強後,台灣會愈來愈倚賴大陸,你的看法如何?

答:我也從報上看到這種論點,但再怎麼說,台灣對大陸貿易占整個台灣對外貿易的比重仍然很低,離台灣倚賴對美貿易的情況還差得很遠,所以我認為不必過慮。

問:你的總部設在香港,你認為「九七」以後香港展望如何?

答:我想沒有人有肯定的答案。但是在商言商,我認為香港在「九七」以後不會急遽改變,大陸現在已是香港經濟的要角,許多公司、房地產、銀行都在大陸手上,我想「九七」以後這方面不會改變太大。

問:台、港、大陸三地也互相競爭,三者未來關係會往那裡發展?

答:生意人想的是如何讓這三個地方發揮更大的力量。將來可能的情況是工程師在台灣設計產品,在大陸生產,在香港出口,或透過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進行交易。會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在三地都有辦事處,企圖找出利用三者相對優勢最好的方法。換句話說,台灣、香港、大陸將來是互補,而不是互相競爭的。

(何亞威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