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平、周倉兩邊站,關羽端坐中間,上端橫批「恭賀新禧」,下端寫著「關中敬賀」。
舊曆年間,這幅春聯貼在台北市數個住宅區的樓梯間、停車場出入口,任住戶人來人往,盯著關公和關中。
關中,友人口中的「關老爺」,已為年底立委選戰重披征袍;與以前不同的是,他從幕後指揮布局到親下戰場。
民國七十九年,關中被卸下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一職,得了兩個董事長頭銜,一個是黨中央安排的中廣董事長,一個是他為延伸自己政治生命的民主基金會董事長。
兩個無政治實權的職位不能滿足熱中政治的關中。
一位舊屬說,關中從政以來從無倦意,就像在去年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鄭心雄的葬禮上,關中的妻子有感而發,歎道:人生苦短,不要活得太辛苦,何不遊山玩水……;關中則答:不、不,能夠做的,一定要堅持到生命最後一天。
五十盛年的關中不願再等待。
為了選舉不要命
他全天投入年底選戰。「他大概是全省跑得最早、時間最長、面最廣的準候選人,」一位陪行人員說。
他從去年年中聚集舊屬籌畫競選台北市北區立委,十二月開始天天跑基層。每天行程從早上九點起挨家挨戶拜訪黨工、里長、民意代表、地方意見領袖,參加各種地方應酬,晚上十點以後必開會檢討一天行程。
「關先生為了選舉可以不要命,大夥兒也跟著短命,」幕僚人員笑著說。從前關中任黨職時,就常說參選是往下扎根,走基層路線,地方群眾基礎要在平時做起;那時他身體力行,早晚勤跑基層,睡在車上,陪行的黨工也跟著精神不濟,出了幾次車禍,一次他還折斷手肘;他為建立人脈,與地方人士痛飲高歌,肝臟也喝壞。
「關系人馬」跨政、商、學界,這次為幫關中打年底選戰又聚合,例如台北市議會副議長陳炯松、前組工會副主任荊鳳崗、前組工會第三室總幹事李繼玄等;前台北縣黨部主委林榮彬也為投入助選行列,辭去民主基金會主任秘書的職位,掛名顧問。
關中刻意避免「民主基金會」落入成立之初被揣測為「選舉機器」的口實。「他從沒有要求我們幫他的選舉什麼忙,」民主基金會執行長、政大政治系副教授楊泰順負責基金會運作。而如果關中當選,民主基金會將成為「關委員」的「智庫」,「幫他寫法案,」楊泰順說。
現在關中常告訴幕僚,他要「打心裡做個很快樂的候選人」,只求當選,不求最高票;關中和他的助選人員都有信心打贏這場選戰。而對一般受過他拜訪的人來說,不論反應如何,都等著看關中會有什麼「驚人」表現,正如同以往一樣。
舞大刀的關老爺
過去關中在選戰中的形象,就像舞大刀的關老爺。從政十三年,共八年主掌國民黨台北市黨部、省黨部、組工會,輔選中央、地方大小選舉七次,左右民國七0年代的台灣選舉。尤其民國七十二年台北市黨部主委任內,以「市場區隔」法,締造國民黨七位立委候選人全勝的「七喜」(7-UP)佳績,為他贏得「國民黨第一號戰將」的名號。
他也打破國民黨文宣弱的慣例,將企業廣告形象用於文宣包裝,為國民黨找賣點。例如,動員名嘴、演藝人員下鄉助選,發行「明天會更好」錄音帶,都展現與國民黨過去不同的風格。
也是因過去的背景,讓文宣人員感覺他「是最難做包裝的候選人」。因為他過去位居人人都看得見的權力圈,「不是民眾毫無認知的人」,當年的強勢輔選作風,贏得掌聲,同樣也飽受朝野抨擊。最著稱的惡評是,他面對現實權力、黨的包袱,而隱藏理想層面,與金錢、派系掛勾,「為求勝利,不擇手段」。
命名為「勝利專案」的文宣小組,深知關中過去所作所為可能成為其他競逐者攻擊的焦點,一口氣找出關中二十個具爭議性的話題,準備在關中的文宣上辯解,包括他的個性、十信案、與華隆翁大銘的關係、省黨部主委任內的監委賄選案、與繼母的遺產官司、過度動員選舉資源「竭澤而漁」等等。
評估關中的競選條件,他的選舉幕僚私下表示,「對理念的戰鬥性」關中突出,但面對陳水扁、謝長廷、丁守中、周荃、趙振鵬等同選區候選人,並非特別突出;學歷上,關中是留美國際關係博士,但在台北市選區不致太突顯;在地方人際耕耘上,其他競爭者已有親自經營的體驗。
文宣人員認為他最大的特點在「權力圈跳下的第一人」、「代表民主時代可以挑戰過去的禁忌」。
這個特點是關中出征的正數或負數,就要看未來幾個月他如何「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