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全台灣的電影院聚集了少見的人潮,這些人,為了一部沒有明星的紀錄片《看見台灣》而來。 這樣一部毫不喧譁,僅有簡潔的旁白配樂與美好畫面的電影,常常觀影的聽眾看到一半停下來喝口水,都會聽到自己聲音,卻依舊擋不住觀影人潮。
光是上映首周,《看見台灣》就創下千萬票房,截至11月底竟快破億,超越天團五月天的紀錄片《追夢3DNA》約4500萬票房,已經堪稱國內電影市場近年來最賣的紀錄片。
可是,當電影意外紅了,質疑的聲音也開始浮現。周遭一些長期關心環保議題的朋友,擔憂地說,電影畫面美到不可思議,有幾個鏡頭甚至單單看著,不需要加入任何口白,就會感動到掉淚,可是,在探討環保議題的批判性來看,火力就不夠強大,這邊應該多說一點,那邊也不夠深入。
筆者多年前也當過紀錄片企劃助理,還記得這些說法,也一樣在某部關於原住民的紀錄片試映現場出現,一位熱心的社會學家看完以後說,故事好看,可是,怎麼沒把原住民在台灣面對的弱勢處境,還有整體社會結構對他們的不公平,全面地解釋清楚?他建議應該平衡各方學者的看法再做總結,要導演參考一些論文。
還記得,導演事後把我拉到一邊說:「這些人就是不懂!影像是非常直接的東西,尤其是紀錄片,觀眾知道是真的,殺傷力更強。導演最應該做的就是,很單純地朝自己想講的那個問題點,一直戳到觀眾有感,這樣才是最成功的做法,也盡到責任,」
齊柏林在片中營造的觀點,是一個單純如鳥的觀點,非常容易理解,而以結果論,他也的確成功贏得這麼多人的關注。也許,對許多長期深耕環保議題的學者來說,他戳得太淺,例如,他只把爬山吃野菜,導致高麗菜濫種等這種表面的問題點出來,不過,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因為這是平常出遊時,最容易遇上的情境,很容易懂,他戳得剛好。齊柏林的努力值得肯定,也沒必要期待他一下完成所有環保團體長期想達成的願望。
當然,光看一部《看見台灣》,絕對不會就把台灣所有環保議題都看完了,解決了。在影片謝幕後,更應該開始把許多在片中還沒看清楚的,再看清楚,那就是島上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責任。
(照片來源/台灣阿布電影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