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權到民主
一九二六年即位的日本裕仁天皇,在今年四月二十九日慶祝他八十五歲生日和在位六十週年紀念。
在一甲子君臨日本的歲月裹,裕仁天皇帶領日本經歷了二○年代末期的經濟大恐慌,三○年代高漲的軍國主義向外擴張的勝利滋味,四○年代後期戰敗被美軍占領的恥辱,戰後重建的困頓,而進入現在經濟凌駕全球的繁盛時代。曾經是封建古老的日本已成為現代的民主國家。那麼,曾被日人尊為天神的天皇,在八○年代日本人的心中又居於什麼樣的地位?
高倡愛國主義的右派人士認為,天皇的神權應予以發揚復興,天皇不應高居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而應是主宰權力金字塔的重心。
日人贊成保存帝制
但是向皇宮投射土製火箭炮的極左派分子則認為,天皇是日本犯過的所有錯誤的代表,他在半個世紀以前領導軍國主義在中國東北進行化學武器實驗,他是日本血腥歷史的象徵,今天他更是掌權階層的傀儡。
最近日本國內所做的民意調查結果代表了絕大多數日本人的心聲。民意調查顯示,日本人對皇室每年大筆的開支,幾乎從未提出異議,也不認為皇室對民主制度有什麼負面影響,而且有百分之八十的日本人贊成保存帝制。但是,卻少有日本人對天皇懷有個人情感,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皇一直是個遙遠飄紗的偶像。這一點也說明了,何以天皇在位六十週年的慶祝活動,遠不如英國女王六十歲生日的慶祝活動盛大熱鬧。
其實,日本人對天皇會有這種疏離的印象並不令人驚訝。雖然在一九二○年代初期,這位年輕的皇太子赴歐洲訪問,和英國的威爾斯王子(後來的愛德華八世)一同打高爾夫球,搭乘巴黎地下鐵,而且對西方食物有特殊偏好等開明作風,一度成為日本國內外矚目的焦點,美國時代雜誌且曾將他和他的祖父明治天皇相提並論。但自一九二六年孝明天皇駕崩,裕仁成為君主立憲體制下的一國之君後,便失去了自我。
依照明治維新所立下的君主立憲體制,天皇扮演了兩個角色:一方面,他是一個具有神權,至高無上的專制天皇;另一方面,則是個立憲的君主,必須遵守明確的權限。他更必須遵照封建時代留下的傳統,深居在閉鎖的宮中,他的言行也必須以政府意願為準則。
天皇學習與民接近
因此,今天史學家仍懷疑,當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對外發動侵略時,裕仁天皇如果想阻止日本對外發動戰爭,能有多大影響力。
天皇在位的六十年裏,他真正公開表示意見的時候寥寥可數。一次是在一九二八年日本暗殺張作霖時,裕仁天皇表示反對意見,但卻遭制止。另一次是在一九三六年,一批年輕軍官借天皇之名發動政變,天皇嚴正地加以駁斥。最後一次是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天皇不顧政府和軍隊的反對,發表了投降聲明。
戰後,神權被取消的天皇也開始學習民主,學習與人民接近。但戰後四十年來,裕仁天皇公開的活動可說極少。他在七○年代重訪歐洲,並到美國作首次公開訪問,在一九六四年主持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有時會見外賓。
八十五歲的天皇目前已是個衰弱的老人,但日本外相至今仍每星期向天皇做簡報。據說,天皇偏愛政治,但對經濟問題不感興趣。他還是個海洋生物學家,專攻水母。他愛看電視劇和角力,每年並專程前往東京觀賞三次角力比賽。
天皇每年可領一百二十四萬美元家庭津貼,和皇后過著隱居般的生活。日本人對皇室的注意力毋寧是聚集在現年五十二歲,活躍開明的明仁太子和出身平民的美智子太子妃身上。明仁太子的長子德仁曾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是日本第一位到國外留學的王室繼承人,德仁的婚事也是日本人關心的話題。
一般相信,明仁太子必會繼任天皇之職,日本的帝制也必將延續下去。也許,儘管日本已完全現代化、國際化,但已綿延兩千六百年的帝制,仍是日本人向國際舞台出發的傳統精神支柱。
民眾心目中的女王
生於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今年度過她人生另一個里程碑--六十大壽。
伊莉莎白二世在一九五二年登基時,英國還有一億多子民,殖民地遍佈亞、非、拉丁美洲和歐洲,女王不但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的共同君主,也是大英國協的最高統領。
當初許多人認為,她的繼位可能是另一個伊莉莎白時代的開始,英國可恢復十六世紀的光榮,但到了今天,女王只剩下十三個殖民地,人口還不到六百萬人。在由四十九個國家組成的大英國協中,只有十八個國家仍宣誓效忠女王。日不落帝國的時代顯然已成過去,英國王權的地位就在女王在位的三十四年間有了極大的轉變。
僅有的政治特榷
在英國君主立憲體制之下,選派首相之權,為英國君主目前唯有的政治特權。在平時,首相是由選舉產生,但遇到憲政危機,或大選結果沒有一個政黨可以成為多數派的僵局時,女王便要運用其睿智,選派適當人選出任首相。因此,女王平日雖不參與政事,但對政務卻須有相當的瞭解,以便在非常的情況時,做出明智的決定。
雖然大英帝國已失去往日的雄風,女王在大英國協中也不再享有任何特權,女王的威望卻反而有增無減。因為,身為大英國協最高統領的女王並非只是英國的君主,而是國協中所有國家、所有民族共同認定的團結統一象徵。女王在參加大英國協各國元首的會議時,除了參與各國的事務之外,她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則更為深遠。
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首開英國王室到處訪問的先例,就在今年,女王已訪問了尼泊爾、澳洲和紐西蘭。女王喜歡藉看四處訪問的機會親近民眾,了解民眾,她說:「要讓人民看到我,他們才會信賴我。」女王也重視並懂得善用傳播媒體,她答應拍攝「皇室家族」一片,便是希望藉看電影能更接近民眾。她也鼓勵查理王子夫婦善用媒體,但不要濫用。
女王在位的三十四年,可說是表現合宜,受人民愛戴、尊敬的君主。即便是公開表示反對帝制的某些左派政界人士,私下也十分讚賞女王,並且一廂情願地相信女王與首相余契爾夫人不合,而以此為樂。
深受人民愛載
女王的成功在於她懂得扮演好芸芸眾生心目中理想女王的角色。她的服飾並非走在時代潮流的尖端,但卻永遠保持高貴、端莊、典雅的氣質,一如女王應有的言行舉止。為了表現帝王的恢宏氣度,女王的生活也極盡豪華。宮廷的廚房到餐廳就有四分之一英里長,女王在設有六十個座位的豪華電影院中觀賞電影,宮中所有僕役和官員就有兩百多人。此外,女王每年並領取四百多萬年薪。
在這個開民主先河的國度裏,雖然人民對王室每年浩繁的開支頗感憤憤不平,但充滿神秘色彩的王室生活,卻也滿足了他們對王子、公主神話的幻想。更何況,王室每年還吸引了大批觀光客,為英國賺取不少觀光外匯,對英國慘澹的經濟也算是平衡貿易赤字的助力。
四處奔波訪問
六十歲是一般人退休享清福的時侯。但已有兩個孫兒的女王似乎仍無退休含飴弄孫的打算。她依舊每日閱讀政府公文,依舊四處奔波訪問。但據英國星期郵報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英國人贊成女王在六十五歲以前退位,讓已經三十七歲的查理王子繼任國王。由此可見,王位第一繼承人查理王子愈來愈得人望。
在二十世紀大變動的時代,已有九百二十年歷史的英國王室,由國家的重心,變為全世界矚目的名人之家。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成功地從王權至上的時代躍進民主時代,卻固守了歷久不衰的傳統。女王所象徵的正是英國人民和大英國協的成員所賴以團結凝聚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