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電視台無不全力經營「八點檔」的節目,蓋晚上八點是黃金時段,廣告最多、最貴,為電視台收入之所繫,故一日之計在於八點。
不僅電視台重視八點檔,報紙影視版上長篇累牘介紹的,也是八點檔節目的故事和人物。而幾家收視調查公司,更恆常公布三台八點檔節目的收視率,誰又比誰多了零點五個百分點等。為了這個零點五,三家電視台可以爭得頭破血流。
儘管大家如此愛拚,八點檔的節目部爛得可以,其粗糙低俗,有時叫人不忍卒睹。尤其以喜鬧為主的「綜藝節目」,正如專欄作家彭歌所說,不是好笑;是可笑。
朝野賣力演出
譬之電視,這一年來,我們的政治活動,也正集中上演八點檔,朝野賣力演出,收視率雖不知怎麼樣,但到目前為止,就已經演出的節目而論,內容卻實在不怎麼樣。
朝野兩黨推出的第一檔戲,是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遠自「黨外」時代以來,政治異議人士即準備找機會與國民黨決一雌雄。民進黨成立不久,許信良聲言「三年以內要執政」;這次國代選舉,自是兩黨爭取民意的試金石。
但在競選前不久,民進黨部提出「獨立建國」的主張,搞得民心惶惶,對國家前途充滿不確定的危機感,民進黨終於把自己打敗。這一戰役的過程中,自不免「向例」夾雜謾罵、動作和金錢遊戲等不必要的素材。
執政黨挾戰勝餘威,緊接著推出「國會春秋」的大戲,強棒出擊,本以為有些看頭,結果每況愈下,更令人失望。
新科國代報到之初,即爭取固定待遇。憲法雖規定國代「無給」,他們表示只希望「有酬」,與憲法「並不牴觸」。巧言令色,一至於此。
不僅爭錢,還爭權。代表要求行使創制、複決兩權,以制衡立法院。立法院近年的表現,雖然大悖民意,但是國大若成了「太上國會」,請大家試想政體將成何種局面?那時不要說憲政不能運作,恐怕國家這部機器都要解體。
國會春秋繼續上演
撇開國民大會不說,立監兩院的戲碼也荒腔走板。老委員終於被「趕」走了,兩院「氣象一新」,要選「新龍頭」。對立法院正副院長候選人,黨中央以「民主方式」初選,實際上表現了無規畫、無紀律,結果是選錢不選人。「賄聲賄影」,豈均無因?
黨部本不擬補選監院副院長,但「拗」不過黨員的意見,多半又會被「金牛型」人物拿去。派系政治、金權政治,早凌駕政黨政治之上了。
執政黨這齣「國會春秋」連續劇,雖然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後面還有兩齣大戲,只要有好演員、好導演、好製作,還可以挽回頹勢,把觀眾拉回電視機前。
第一齣戲是修憲。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而憲法之運作重點在政府機關,所以政府的組織結構關係要緊。我們究竟要採總統制還是內閣制?總統究竟要直接選舉還是間接選舉?各方討論已多,重要的是,憲法在立國家百年基業,修憲要有遠見。有器識,既不可求一時之方便,尤不可因人而異法。今天直接間接參與修憲者做了些什麼,千百年後將接受歷史的評斷與檢核。
執政黨的另一部重頭戲是召開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改選中央委員、中常委和主席,甚至黨的組織如何調整加強、下一任總統是否應預為規畫,本屆大會可能都要涉及。會議是成是敗,要面臨兩項考驗,其一是能否落實黨的民主,使黨真正成為黨員的黨,依黨章制度化運作,為政黨政治樹一規範;其次是能否在改變體質和調整人事時,不引發權力鬥爭,使這個黨不致分裂,而避免政局過度動盪。
當然,兩黨合作製播的年底立委選舉壓軸戲,各方尤有很高期望,總盼派系和金錢的影響力能稍微收斂一點,使我們未來的國會不致太世俗化、劣質化。
給觀眾好八點
在電現台工作的人,對外界的批評,每嗤之以鼻;他們的理由是,觀眾歡喜這樣的東西,大家愛看,所以客戶才買廣告,那裡是他們不長進?觀眾的品味真的這麼低嗎?很多人說,三台節目一樣爛,他們無從選擇,只好隨便轉到一台看著消遣。君不見很多人邊看邊罵,漫罵邊看,受氣無奈,情何以堪?
這樣的八點檔只會有兩種結局;大家關機,不看了!或者勇敢提出觀眾的權利主張,逼使電視台做一點好節目。
(張作錦所著「牛肉在那裡?」一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