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16日又在倒數關頭緊急通過法案,暫時調高債務上限,成功激勵全球股市一片歡騰,普天同慶警報解除。但這次過關了,下次呢?美債危機真的總能關關難過關關過,這場鬧劇究竟何時才能收場?
場景拉到美東時間16日深夜,華府國會山莊燈火明亮如白晝,兩院數百名議員知道窗外民怨鼎沸,不敢再有耽擱,首先是參議院以81票贊成、18票反對,通過調高舉債上限並重啟政府預算後,全案旋即送交眾議院表決。
緊接著,眾議院也在深夜10時20分以285票贊成、144票反對,通過該案,暫時拆除美債炸彈。
全球金融市場反應相當捧場,周三稍早美股就因看好協議即將出爐,3大指數連袂大漲,道瓊收盤飆漲200多點,標普再度站上1,700點大關,那斯達克指數也勁揚逾1%。周四台股和亞股更是同聲慶賀,紛紛以紅盤作收。
但別以為從此就天下太平了。仔細一看,美國國會號稱通過的解決方案,其實不過是把舉債上限延長到明年2月7日,並重啟聯邦政府預算到明年1月15日為止。
原來說穿了,美國政府繞了一大圈,只是又回到幾個月前的原點,重新開始倒數計時美債炸彈。短短兩、三個月內,整套倒數危機就會再度重演一遍。至於到時美國政壇能否端出一套終極解決方案,從過去幾周朝野對立之激烈來看,只能說,恐怕很難。
翻開美債上限的歷史,這項法案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是為了強化一戰期間美國政府的財政運作自由而設。
今日的美國債務上限法案則是在1939年設立,本意同樣是要增加政府舉債的彈性空間。也就是說,只要不超過某個上限,政府便擁有一定程度的舉債自由,有助於便利政務推行。
但發展至今,債務上限卻反過來變成一道政治緊箍咒,除了成為在野勢力箝制執政當局的最佳武器外,幾乎沒有其它實質作用。
「債務上限一點意義都沒有!」股神巴菲特10月初接受美國《財富》雜誌專訪時就曾經這樣表示。除了他之外,包含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美國前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及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等眾多財政領袖,也都曾先後公開呼籲廢除舉債上限。
債務上限到底有多沒意義?柏老說得非常明白。他多次比喻,武斷設定舉債上限,就像一個家庭只因意識到自己負債累累,就莫名其妙決定不再支付任何帳單一樣,這是毫無道理的事情,根本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鬧劇似乎已經變成美國國會的一套SOP(標準操作程序)。每次倒數期限開始逼近,緊張情勢就會升溫,市場籠罩壓力。接著各方提出條件、談判陷入僵局、情勢趨向混亂、政商大老紛紛放話。而最後國會總在倒數關頭通過解決方案,但這個方案通常只能製造新的混亂,甚至還要把世界各國都拖下水。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因此痛斥,美國根本從一開始就不該針對債務上限立法,因為這就好比架設一顆核子彈瞄準自己,而且全世界都在爆炸範圍裡頭。
沃爾夫指出,債務上限和預算問題不同,預算問題雖愚蠢荒唐卻還可以控制,但債務上限卻是一個破壞力太強的威脅,根本不應該存在。
債務上限的破壞力有多強?根據高盛(Goldman-Sachs)最新報告,如果美國國會這次沒有及時通過調高舉債上限,可能導致經濟活動急遽下滑、失業率上升、社會福利支票暫停給付,國內生產毛額(GDP)還恐將削減4.2%。
一旦經濟活動萎縮,勢必連帶衝擊政府稅收,導致債務問題益形惡化,陷入惡性循環。
最糟的是,沃爾夫指出,美國政府不管怎麼做,都會帶來災難。一是持續在國會拉鋸角力,這是政治災難。一是選擇性違約,也就是向中國政府等高優先債權人償債,對社福受益人等低優先債權人違約。這會帶來多大的爭議衝突是可想而知的。
且即便如此,這還是一種違約,美國國債依然可能因此喪失全球最安全避險資產的不可動搖地位,它的經濟災難後果,根本不是當年雷曼兄弟倒閉可比。
追根究柢,美債上限之所以如此令人憂心,是在於只要一天不廢除上限,那麼無論違約或不違約,都只能是伸頭一刀、縮頭一刀的兩難困境,不是政治災難,就是經濟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