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

「臺灣五都青少年運動調查」發布:

新聞稿
user

新聞稿

2013-09-26

瀏覽數 18,250+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
 

12年國教明年上路,教育部希望擺脫智育成績掛帥,加入多元評量方式。例如屆時15個就學區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高達11區採計體適能項目。過去鮮少人在意的體適能,如今成為關注焦點。

遠見民調中心與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合作,於102年6月5日至20日進行「臺灣五都青少年運動」調查,除了解運動現況外,更希望探索運動和青少年的多元興趣與正向態度是否正相關?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真的會比較快樂、比較有學習興趣嗎?

結果顯示:排除體育課時間,3個青少年就有1個沒有運動習慣;熱愛運動的人快樂感受比率較沒運動多12.8個百分點(有運動者感到快樂51.3%、沒運動者為38.5%);愛運動的對自己身材的滿意比率較沒運動的高9.9個百分點(有運動者滿意身材22.8%、沒運動者為12.9%)

此外,運動和多元興趣與正向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均比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對各學科展現出更高興趣。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進一步分析,有運動的女生比沒運動的女生在國文、英文、地科、音樂、體育科感興趣的比率較高;有運動的男生比沒運動的男生,在地理、音樂、體育科感興趣的比率較高。

而根據一項最新發表在《PLOS One》的研究指出,體適能表現佳的學生,在記憶測驗中可以得到較高的分數,體育課從事有氧活動,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記憶能力。楊瑪利強調,過去「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早就過時了,如果青少年想要學科成績更好,不是每天只悶頭念書,更應該抽出固定時間維持體適能。

本次調查共回收1,576份有效問券,抽選對象台灣地區五都之12歲~18歲之國中及高中學校共20所,每年級抽選1班,郵寄問卷後由學生自填,共有18所學校回覆。

體育課很重要,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運動習慣,PQ、SQ恐不足

究竟台灣青少年運動習慣如何?目前國中平均體育課時數為90分鐘、高中平均為100分鐘,調查發現,排除體育課時間,三個青少年就有一個沒有運動習慣。有運動習慣者占69.0%,沒有運動習慣者占31.0%。(表1)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1

進一步分析男女生的差異,其中男生高達82.1%的比例有運動習慣,女生只有58.0%(表2)。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2

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教授林房儹指出,運動除了增加EQ、IQ、PQ(身體能力),還能提昇SQ(精神能力)。

令人擔憂的是,調查顯示運動的比例隨著年級上升而逐漸下降。在國中階段,有運動習慣者約占77.4%,到了高中卻下滑到6成,高三學生呈現最低比例54.8%(表3)。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3

楊瑪利表示,對於需要專注、大量思考的許多高三學生來說,運動不足恐影響PQ、SQ,有礙學習效果。

青少年不運動是因為缺少時間和伙伴

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副教授約翰.瑞提表示,從科學實驗顯示,當運動時間達20分鐘時,大腦神經活化範圍就會擴大。本次調查顯示,有運動的青少年中53.8%一週運動3次以上,而其中更有76.1%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表4、5)。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4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5

若進一步詢問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平常為何不運動,56.6%的青少年表示沒有時間,41.2%認為沒人陪伴,34.4%沒有運動的興趣(表6)。顯示缺少時間和伙伴,是青少年不運動的主因。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6

桃園縣后厝國小校長陳松宜認為,擁有動機最重要,可以從打電動、上臉書時間中,抽出空檔運動,小學時就要培養運動的信念和習慣,才能持續到青少年時期。

愛運動的對自己身材的滿意度較高

本次調查也發現,有無運動習慣,影響著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身材、感受自己的身體狀況。簡單來說,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傾向比較滿意自己的身材,約22.8%有點滿意或很滿意身材,相較之下,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只有12.9%感到滿意(表7)。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7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溫慧玟表示,青少年正在發育的階段,當他們能接納並懂得欣賞自己的樣子,自信與和諧的生活態度,就會油然而生。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越運動,可大幅提升各學科學習興趣

運動和多元興趣與正向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均比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對各學科展現出更高興趣(表8)。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進一步分析,有運動的女生比沒運動的女生在國文、英文、地科、音樂、體育科感興趣的比率顯著較高;有運動的男生比沒運動的男生,在地理、音樂、體育科感興趣的比率顯著較高。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8

楊瑪利表示,1990年科學家發現被稱為「大腦的神奇肥料」的「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運動正可以提升BDNF的含量,強化細胞學習機制。這也就是為何越運動,有益促進學習興趣與效果的原因。

51.3%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自認比他人快樂

調查顯示,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在「我常勇於嘗試」「別人說我做的東西有個人風格」「喜歡和同學朋友合力完成一件事情」等項目都比沒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來得高。楊瑪利表示,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較有創造力、洞察力、樂觀度和團隊合作,態度較為正向

以「快樂」為例,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和同學相比是快樂的人,同意和很同意的比例達51.3%,沒有運動習慣者只有38.5%(表9)。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9

政治大學統計系教授鄭宗記進一步分析,對於運動、音樂、體育和英語展現興趣的青少年,傾向較為快樂,其他學科則沒有那麼明顯的效果。楊瑪利表示,青少年若具有運動習慣,並對於藝能科抱持興趣,可望在升學壓力未減的國、高中時期,擁有較為快樂的學習時光。

改變體育課,有機會翻轉教育的未來

如果要讓運動和內在探索產生更強連結,首要之務,必須改變學校的體育課。只有約5成青少年喜歡學校體育課,4成青少年覺得體育課普普通通(表10),顯示體育課仍有改良空間。

找回台灣教育的希望,從體育課開始,高三生2人中有1人沒有運動習慣_img_10

桃園縣后厝國小從2009年起,舉辦畢業生單車環島。校長陳松宜根據學生回填的問卷,發現完成環島的學生,自我效能感有顯著提升,尤其在社會自我方面,學生普遍在同儕之間變得更有自信。

溫慧玟認為,體育課是身體教育,運動是「內運外動」,但目前國、高中體育課多教導外在形式的「動」,流於技巧,如果孩子內心能真心享受運動,體會身體內在動起來,外在自然也會舞動。

因此,體育課不應只是孩子的競技場域,應該要讓體育課充滿更多可能,讓體育差的孩子也能從中接納自己,找到樂趣。

陳松宜坦言,過去台灣太重視智育,她期待12年國教成為契機,當師長不再要求孩子追逐成績和秒數,教導孩子喜愛自己的身體,發揮潛能,才有機會翻轉教育的未來!

調查說明:

 

  1. 調查單位:遠見民調中心(Global Views Survey Research Center)。
  2. 調查對象:台灣地區五都之12歲~18歲青少年,共1,576位。
  3. 調查時間:102年6月5日至6月20日。
  4.  

 

調查方式:抽選位處五都之國中及高中學校共20所,每年級抽選1班,郵寄問卷後由學生自填,共有18所學校回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