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復古風大盛,傳統中藥及民俗療法又受到國人青睞,運用範圍之廣,超乎想像。舉凡糖尿病等慢性病、癌症、減肥或一切疑難雜症,都有人嘗試以傳統中藥治療。
大陸探親開放以來,各地的秘方藥材大量帶回台灣,許多人不經醫師診斷處方,擅自把秘方推薦給親朋好友。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去年的調查,中南部地區,每三名家長就有一名,餵食新生兒各種中藥製劑,來解胎毒、壓驚風、調理腸胃、改善體質。
進行大規模實驗
然而這些「遵古炮製」的傳統秘方,真的有效又安全?
民國七十二年,衛生署藥檢局查驗一宗嬰兒服用八寶散致死案例的藥物樣品,發現其中含鉛量高達四.四%;民國八十年八月,消基會接受民眾申請檢驗一百十二件中藥製劑,其中有四分之一含鉛量每公克超過0.一毫克,而某一件製劑的含汞量竟高達五.六%。(註:重金屬標準含量為每公克不超過0.一毫克)
上述調查結果,反映出某些未受科學訓練的傳統派中藥業者,依據古方,製藥時添加大量重金屬。
古籍上有許多依經驗的記載金石藥物的用途,例如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水銀:主疥婁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殺金銀銅錫毒,久服神仙不死」;又云「舉石:主寒熱、鼠婁,蝕創、死肌、風痺、腹中堅結」。清代汪昂「本草備要」云:「鉛:安神、解毒、墜痰、殺蟲、烏鬚、明目」;又云:「丹砂:鎮心、清肝、明目、發汗、定驚袪風、解毒、止渴、安胎」。
事實上,古人認為重金屬及其化合物適宜藥用,完全出乎臆測與訛傳。李約瑟研究中國古代醫療大量使用金石藥的原因時,就指出:「中國人的飲食缺少奶製品,慢性的鈣質缺乏應是普遍的後果,如果十分有用的東西,如鈣、鎂、鐵、氟等食物中欠缺的微量元素,因礦物藥的加入而獲補足,確實可以使人恢復健康狀態,加強些性能力;寄生蟲病的流行,有時也須借助於礦物和金屬丹藥來治療」。
古代醫學家並沒有能力區別鈣、鎂、鐵,與鉛、汞、神等化合物之間有何差異,現代化學家則能夠詳細分析,並且完全瞭解重金屬的劇毒。
根據毒物學實驗,我們可以知道鉛五百毫克、水銀一公克、舉石(即三氧化二砷)一百二十毫克,就達到致死劑量。
今日中醫藥界,有人不顧科學事實,濫用鉛丹、珠砂,使得臨床所見重金屬中毒案例有增無減,如果中藥的安全性都無法保障,有效性也末做過科學的客觀評估,怎麼能放任它在民間普遍應用呢?
少數人死抱「漢唐古方」,堅持「遵古炮製」的落伍思想,不但不能救人,反因無知而害人,這是當前醫學界必須立刻解決的重大問題。
衛生主管機關有責任,依據現在毒物學上已知的重金屬毒性數據,將中藥品納入管理,而社會上有影響力的團體或醫學會,也應該出面舉辦公聽會,釐清傳統醫學界許多觀念上的謬誤之處。為了傳統醫學的長遠發展,儘速成立國家級中醫藥學院,結合中西醫界人才,對傳統醫學進行大規模實驗研究,解開種種誤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亓允文為三軍總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