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從歷史學到教訓,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有相似之處,不過有些基本因素,也有可能會改變。美國在21世紀的經濟危機,究竟會有哪些不同?我認為,「壟斷租值(monopoly rent)」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這個意思是,企業獲利並不代表投資報酬,而是反映企業支配市場而產生的價值。這種支配利益有時候確實是企業理所應得,有時候卻不盡然。不論是何種形式,「壟斷租值」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會在獲利與生產之間造成新的脫鉤現象,而且可能成為使經濟低迷拖長的因素之一。
用1950-1960年代的通用汽車(GM),和今天的蘋果這兩個世代的代表性公司來比較,也許比較容易說明我的論點。通用汽車在全盛時期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但公司價值主要來自於產能;通用當時擁有數百座工廠,員工數也占美國非農業就業人口的1%。
相對來看,蘋果與真實世界的關聯似乎低得多。蘋果股價的總市值很高,在全美數一數二,然而蘋果的員工數還不到美國非農業就業人數的0.05%。原因之一是蘋果幾乎將所有的生產都委由國外廠商執行;然而中國大陸的代工廠從蘋果產品銷售額中所賺的錢,卻遠比蘋果公司少。消費者對蘋果產品所付的價格,與產品的生產成本幾無關聯。
其他許多科技及金融業者都有類似情況。這些企業的獲利中,有許多看起來都像「壟斷租值」,估計約占企業總盈餘的30%左右。當企業獲利主要是在反映公司在市場上所擁有的力量,而非生產活動時,經濟便會受到影響,而且絕非正面影響。
從2000年開始,所得分配方式出現重大的轉變,工資占所得的比例下降,獲利占所得的比例上升。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既然獲利提高且資金成本又非常低,為何沒有出現企業投資熱潮?
如果獲利增加其實是在反映「壟斷租值」而非投資報酬,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了。一個獲利豐厚的獨占者,沒有理由要擴大產能,顯然也覺得沒必要再投資。如果「壟斷租值」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結果也會同時壓縮工資及投資報酬。
這對整體經濟當然不好。如果勞工薪資占國民總所得的比例下降,將使家庭所得及支出降低;企業儘管獲利增加,但缺乏投資的誘因,如此一來需求將持續低迷,這也是目前經濟復甦力道疲弱的肇因之一。
企業獲利與生產脫鉤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在當前經濟仍然低迷之際,仍高度需要擴張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朱乙真)
【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美國經濟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